向瑾就道,“我爸那個時候是知青,我爺爺好像也在鄉下工作,按理那個時候你應該是不會去當知青的吧,你怎么就去當知青了呢?”
說到這個,她姑姑就有些不好意思了起來,然后她奶奶就沒好氣地剜了她姑姑一眼地道,“那還不是她自找骨頭吃。”
然后她姑姑就道,“我那個時候年紀小不懂事,滿以為做知青是啥子好玩的事情,然后就給你奶奶留了一張紙條,跟著我們大院兒里的幾個兄弟姐妹去了。
哪曉得去了那兒見了才真正地體味到了啥子叫知青,那就是去給人勞作的,人家干啥我們就得干啥,像挑水劈柴,放牛放養,下地種莊稼這些都得干。
但是去都去了,而且也在部門做了登記了,那回去肯定是不得行的了,所以就只好硬著頭皮在那里留了下來。
不過他們去的那個地方也還好,雖然環境是艱苦了一點兒,吃的也不如城里的好,但是好在那兒的人也都很淳樸,也沒得啥子壞心眼,相處起來倒也和善,有個啥子事情人家若是知道了也會來幫助我們。”
向瑾就問,“那那個時候你多大啊?”
她姑姑就道,“十五歲多點還不到十六歲,剛好初中畢業,不過好在他們也照顧我,我是那批知青中歲數最小的,那些哥哥姐姐們平時也滿都照顧我的,像挑水,背重東西這種事情都是從來不會讓我干的,都是他們將水挑到地頭了,讓我拿個瓢子往那些莊稼苗子上澆就是,澆完了他們就又去挑,還有就是,像掰玉米挖紅薯土豆這些啥的,也是我掰,我挖,我摘,但是他們從來不讓我背,那個時候雖然辛苦一點,但是日子也還算過的快樂!”
看著她一臉懷念的表情,向瑾她奶奶就忍不住地又訓斥了她姑姑一句,“還說呢,要不是后來恢復高考了,有了知青返程的指令下達,我看你就要在鄉下掰一輩子的玉米和挖一輩子的紅薯土豆了!”
頓時一家人又就呵呵地笑了起來,然后向瑾她姑姑就一個勁地點頭道,“是是是,還是國家的政策好,這不讓我回來又多讀了幾年書么?”
然后向瑾就問,“那姑姑你在鄉下做了幾年的知青啊?”
她姑姑就道,“嘿,還是有差不多四年多喲!”
她奶奶就點頭道,“有,差兩個月就是四年半,回來的時候,又瘦又黑,就跟個麻桿子似的,后來回來了,然后就開始瘋狂地看書喲,然后就考起了個中專,后來就被分配到廠子里去工作了。”
向瑾就打趣著道,“我姑姑那會兒肯定是想著,還是留在城里面工作好啊!”
她姑姑就道,“可不是么?那兒就是那么想的,所以我就想啊一定要考中,然后端上國家的鐵飯碗,但是這計劃趕不上變化,鐵飯碗也不是一直就能端的,現在國家打破常規,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所以咱們這個思想也不能一成不變,故步自封,也要打破下常規。
半個月前,我們廠子里的領導也在全體員工的會議上就說了要下崗裁員的事情,雖然當時引起了不少的轟動,但是我就在想啊,我若是也被下崗裁員了,我到時候該去干個啥?”
向瑾她奶奶頓時就吃驚道,“你們也要被下崗裁員?但是我聽說好些廠子里裁的都是那些基層的普通員工,而且都是那種平時干活偷奸耍滑,還有不服從領導調配和安排的人員的嘛,你們坐辦公室的咋也要裁員了呢?”
她姑姑就道,“這個可說不準的,這不是現在全公司都在響應國家的政策么?精簡裁員,優化公司管理結構,減少開支,合理分配資源,然后就是提高產能產值什么的,昨天我就聽說廠里好像有人都已經領了公司的給的下崗津貼要出去自謀出路了,就是我們隔壁的一個科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