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亂報道嘛!”秦國強匆匆的看完了幾片報道,皺眉惱火說。
事還是那么個事,可是經過這么一報道,味道完全不一樣了。
年輕的姜軒成了改革派,幾個關鍵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被抓出來,成了人性化教學的代表性人物;他這個老一代專家在報道中反而扮演了一個唯學歷論、資歷論的保守派,以學歷資歷論高低。
‘瓶子和水’的比喻中,秦國強在現場明明什么都沒做,卻變成了‘填鴨式教育’的反面典型。
而也正是因為他什么都沒做,當時劉局長和孫校長的發言,又給人一種‘老派反動學者’被新銳思想打得啞口無言的印象。
文字有種很奇怪的魔力,可以引導讀者的思維,有水平的作者可以不用任何一個有感情傾向的字眼,就讓讀者自覺的給文字里的人物貼上標簽。
秦國強覺得這些媒體太不負責任了,怎么能這樣寫文章?
難道就因為對方年輕,所以就是新的,是改革派?就因為他是草根,所以他是正義的?
“現在的媒體都這樣,你又不是不知道。”
伍元蓀淡淡的說,現代生活節奏快,媒體輿論才沒工夫和心思去認真分析事件,給人物貼標簽,選立場,旗幟鮮明的表達態度,樹立一個正面角色一個反面角色,這樣的手段可以最快時間內抓住最多的讀者群體,寫起來還不費力氣,是常用的方法。
健樂宣傳部門做宣傳,請人寫軟文,走得都是這樣的路子。
瞄了眼秦國強,伍元蓀心里嘆了口氣,心想你也是個老筆桿子了,以前寫文章不也是這么干的,怎么輪到自己身上,就這么沉不住氣了呢。
“你吃虧就吃虧在,你是專家權威,他是草根,和他一個沒有資歷的年輕人爭鋒相對,要是你不能取得壓倒性勝利,那你就是失敗的。”
伍元蓀把桌上的稿紙重新收好,說:“幸虧輿論監控部門提前發現,對這幾家媒體做了公關,稿件暫時不發。我來就是跟你打個招呼,以后商業運作方面,你放一放,公司上市之前這段時間,你低調一些。不要給媒體繼續做文章的機會。”
秦國強臉色一沉,“老伍,董事會方面?”
“你別想太多,這點事董事會還不至于專門討論,宣傳輿論部門報到我這里來,到此為止了,我就是來跟你說一聲。”伍元蓀起身,“行了,我先走一步,有事在電話聯系。”
“我送你。”
“不用不用,你忙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