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懂一些。自二十三年今上全面開海之后,大清從上至下,不論朝堂貴族,還是市井民間都掀起了一股出海的熱潮。外邦也有不少人來到大清。這些年京師的傳教士與洋人都大幅增加。學生偶然識得一位傳教士,跟著他學了三四年。”
胤礽眼珠一轉,改用日不落語詢問,沒想到對方居然對答如流。胤礽萬分驚喜“沒想到你日不落語學得這么好。可還學過別的”
“還學過一些意大利語。但并不熟練。”
“那也很不錯了。你在找哪方面的外文資料,是準備做什么孤對外邦語言頗有了解,說不定可以給你一些建議。”
男子本有猶豫,見胤礽這般說,鼓起勇氣,撿起樓梯上的紙張躬身奉上。
胤礽接過來看了幾張,驚訝地睜大了眼睛。
他看到了什么這是拼音哦,不對,與后世的拼音不一樣,但已經有了雛形
“這是你做的”
“是學生做的。學生曾去過實驗室,見到黃先生帶著眾位助教與講師研究造紙機。聽說,學院之所以第一項研究為造紙機,是因為太子曾道,想讓天下百姓都能讀得起書,認得了字。而百姓讀書難除筆墨紙硯耗費巨大外,關于識字率低,學生覺得還有別的原因。”
胤礽神色閃爍“你覺得是什么原因”
“我國文字傳承上千年,意義深遠。每個字都有它背后的意思與故事。也因此造成了文字的艱深。
“學生對比過我國文字與外邦文字。我國文字為方塊字,難讀、難寫、難學、而諸如日不落等國家文字形似蝌蚪,只需學會常用字母,那么對于這些字母組成的詞匯,幾乎可以做到,能看便能讀,能讀便能寫。
“因此在文字的普及上,外邦文字比我國文字更容易。我國文字的局限性導致了它傳播的難度也相對較大。學生一直在想,是否可以利用外邦文字的字母發音為我國文字注音。
“若能夠把我國文字的常用字全都注好音。刊印發行注音版啟蒙書籍,那么只需學會這些注音,便是稚齡孩童也能根據注音,自己完整完一本書,更可以對照注音來理解書中話語的意思。”
男子看了胤礽一眼,“學生覺得,如果太子想要最大程度的解決百姓識字問題,這是最好的辦法。”
胤礽激動得渾身每個細胞都再瘋狂吶喊,天才,這是天才啊百年難得一見的天才
當年一力提倡開海,除了為國內的經濟貿易與政治層面著想外,還有一點考量,便是漢語拼音。
若國內禁海,大家對外邦語言不了解,他要如何光明正大拿出漢語拼音就算拿出來,國人又要如何接受
所以漢語拼音的面世,必須要有一個前提環境。譬如海上貿易盛行,中外人員來往密切。國內出現大批洋人,或者與洋人做生意的商人。大環境熟悉并且習慣了洋人的存在,對洋人的語言有一個基本的認知。漢語拼音便可以順勢推出。
胤礽私底下其實已經在計劃了,只是這一兩年又是古蘭和談,又是西征噶爾丹。再有塔吉古麗那邊的女性互助事業,他便想著先把手頭的事忙完,漢語拼音挪后放一放,等造紙機做出來。紙張價格低廉,使人人都買得起紙,買得起書之后,再行推廣也不遲。
沒想到沒想到居然有人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且正在著手研究。
天知道胤礽費了多大力氣才勉強抑制住心底澎湃的情緒,使自己維持住太子的體面與威嚴,他問“你叫什么名字”
“學生名喚胡長生,字執明。”
“你現在可有時間”
“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