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禮就在寺內舉行,按照順治生前的意思,辦得十分低調。與其他皇室相比,可稱簡陋。
康熙與胤礽都換上了縞素,但他們與順治雖有血緣之親,畢竟感情淡漠。反倒是陵光最為悲戚,好幾次哭得不能自已。
沒有人比他更清楚,這個世上對他最好,于他而言如師如父的人沒有了,再也不會回來。
七日后下葬。胤礽知道此次葬入后山的不過是一座空棺。順治真正的遺體,康熙已讓人掉包送往孝陵。至于怎么做到神不知鬼不覺,那就看康熙的安排,胤礽便不得而知了。
太皇太后哀傷過度,大病了一場。等她病愈,康熙才宣布回鑾。一路上顧忌太皇太后鳳體,走得比較慢,等到達京城,已是五月。
御書房。
福全遺憾說“臣竟不知皇上去五臺山是因為那位病重。臣應當一起去的。”
康熙搖頭“此事不宜聲張。朕走了,京中總得有人坐鎮。你若也走,讓外人怎么看”
這也是實情。福全一嘆,沒再多言,又提起陵光來。
陵光是棄嬰,沒有姓。以往住在寺里。寺里的小沙彌也大多沒有姓,只有師父取的法號。如今來京,要記在裕親王福全名下,自是賜姓愛新覺羅了。這點毋庸置疑。福全顧慮的是另一層。
“玉牒入不入”
康熙蹙眉。他對陵光本沒什么感情,答應照拂全因順治遺言。可自五臺山回京,這一路走來,陵光的種種表現,倒叫他當初的不情不愿消散了不少。
誠如順治所言,陵光不太喜歡說話,不懂禮儀規矩,慢熱。可勝在為人真誠,認死理。他認準了順治,便將順治的話貫徹到底。
順治讓他同胤礽一起學習,他便天天跑去找胤礽讀書。順治對太皇太后有愧,他便日日伺候太皇太后身旁,為順治盡孝贖罪。順治讓他聽自己的話。他真每個字都聽得相當認真。有時竟連真話與玩笑都分不清,為此還鬧出不少糗事來。
想到此,康熙眉目間多了幾分笑意。這孩子還不錯。只是皇家玉牒可不是隨隨便便能上的。順治雖口頭說入不入玉牒由他們做主,可沒有直接提不必入玉牒,便是存了這番意思在里頭。
眼見康熙犯難,福全提議“玉牒之事不急,不如臣先將他領回去,對外說是收養的義子,且觀望兩年再看”
康熙想了想,同意下來,卻說“你今日怕是帶不走他。”
福全
“汗阿瑪留下的書籍里記載了許多新奇玩意。你也知道太子的性子,就喜歡這些。一路上沒少拉著陵光討論,這會兒怕是又計劃著弄什么呢。等著吧,知道你進了宮,保管他一會兒就到”
都說知子莫若父。康熙話音剛落,外頭就有太監稟報“太子殿下求見”
康熙眼睛一彎,笑看著福全看,朕沒說錯吧
與胤礽一同進殿的,還有陵光。
胤礽先拜見康熙,又對福全見禮,口稱皇伯父。陵光便知這是裕親王了,上前道“見過王爺。”
福全笑說“汗阿瑪的信我已經看了,我打算收你為義子,你該叫我阿瑪。”
陵光猶豫了一下,終是接受了這個稱呼“阿瑪”
胤礽瞇著眼說“皇伯父,你是來接光哥回家的嗎孤能否拜托皇伯父一件事”
“太子殿下請說。”
“光哥的事情,你府中福晉并側福晉還不知道吧孤想著,這么大的事,你總得和她們商量商量。便是不能提及瑪法,總歸要有個說法。這其中緣由還得伯父費心斟酌。”
福全點頭。這個說法不只是給府中的,也是給所有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