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宛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你說得對,是朕著相了。”
胤礽蹲下身,挨近他“哪里是什么著相不著相。汗阿瑪是天子,得考慮方方面面。我想得更為簡單罷了。”
他眼珠子一轉,“兒臣聽聞前兩年,戴梓造出了二十八連發的火銃。瑪法的書籍中有一些關于火器制造的。不如讓他看看”
康熙搖頭“火器與別的機械類東西不同,不可一概而論。容朕想想。”
火器可攻城,可掠地。自然不同。
康熙如今并不太信任戴梓。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記憶中戴梓前期造出連發火銃,被康熙授以翰林院講官,入南書房。可戴梓真正展現出自身的超絕實力,是在二十五年荷蘭使者來清之后。
胤礽也沒想一下子說服康熙,慢慢來,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除戴梓外,其實南懷仁也頗懂軍事武器研究。但胤礽未曾提他半句。他向南懷仁求學,是覺得此人確實有才。但南懷仁私心過重,且不是大清子民,許多事情的立場上注定會有不同。
火器這等神物,若落入南懷仁之手,傳去外邦,問題更大。
因此在胤礽看來,南懷仁可用,卻只能當工具人用。那些東西,能給戴梓,卻絕不能給南懷仁
覷著康熙面色,胤礽沒有一而再再而三勸說,反而跨過這個問題,又說回先前的事情“兒臣覺得也不能只寄希望與民間已有的能人。畢竟于格物一道上擅長有天賦的,并不算多。這些書本他們也并非都能鉆研懂。”
胤礽一頓,譏笑到“即便懂了,學會了,若知識只掌握在他們手中,由他們一脈相傳,大清恐也只是又多一個世家望族而已。”
康熙神色一震,驀然明白胤礽的意思。
縱觀古今,從前可沒有科舉取士,知識與資源全掌握在世家手中。甚至有流水的朝廷,鐵打的世家之說。當年唐太宗想將女兒嫁給清河崔氏,被崔氏直接拒絕,理由還是門不當戶不對。由此可見世家望族,有多自負與大膽。
胤礽又道“汗阿瑪,兒臣這陣子想了許多,覺得我與光哥之所以能對這些書籍內容接受良好,大概是因為光哥從小接觸,啟蒙用的并非三百千,而是瑪法的算術本。
“我則是由于長年與南師傅相處。瑪法書中的許多知識,與南師傅的部分西洋學說有相通之處。所以更容易理解。汗阿瑪當年也同南先生學過一些,有這個基礎,對于我同光哥關于水泥和青貯飼料等物的講解是不是要比每次與你隨行的官員更容易明白些”
康熙點頭,確實如此。
“朝中官員大多學的是經史子集。儒法墨道,百家爭鳴,其中學問瀚如煙海,學無止境。自是好的。但這類文化與瑪法的書籍內容并非一個路子。”
一個文,一個理。等同于一個天,一個地。
你讓中文系大拿來搞物理化學,比讓婦產科醫生去做心臟移植手術還要離譜。純屬腦子有病。
“我思來想去,認為現今的飽學之士都習慣了現有文化,思維固定,讓他們再來學路子與之截然不同的學說,恐怕有些困難。但小孩子不同。他們接觸的少,并沒有形成思維固化,就如同一張白紙,最終能描繪出什么圖案全看如何引導。”
康熙瞬間明白他的意思“你想開堂授課”
胤礽點頭道“我與光哥商量過,如今有了雜交水稻,有了水泥,有了青貯飼料。近兩年我們大約不會再弄出大事件來。最多搞點小東西。
“我能抽出一部分時間,光哥更是能留出大把空閑。我想,是不是可以在尚書房增設這類課程,由光哥親自教導,我來助他。
“也不拘只針對皇子。宗室子弟汗阿瑪也可挑一挑,選幾個進來。再有尚書房幾位先生的子侄,若有合適的,我覺得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