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底,帝駕出山東,轉水路,往江南而去。
御舟之上,胤礽無別的事可做,便纏著康熙給他講故事。
嗯,沒錯。就是講故事。講他此前從各大傳教士口中聽來的故事。這些故事涉及許多地方,許多國家。不同的是,傳教士傾訴時偏向于自身經歷與感受。胤礽講述時隱隱側重于當地民情、物產、資源,并夾帶了不少自己的私貨。
比如哪個地方金礦多,哪個地方珠寶好看,哪個地方物資富饒,哪個地方人民富庶,哪個地方貴人購買力雄厚,能為心頭所好一擲千金。
對于講故事的時間,胤礽也很會挑選。比如康熙與眾臣共宴同樂的時候;康熙與眾臣立于船頭遠眺江面的時候;康熙與眾臣登山游覽的時候
總歸,聽眾不能只有康熙一個。
他前世演過戲,看過許多小說,知道如何掌握節奏,如何設置懸念,如何將一個故事說的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如此三四日,不只康熙,便是眾大臣也為胤礽的故事著迷。每日隨駕,專門等著太子來講故事。
傳教士的故事說得差不多了,胤礽又說各國當地的故事,各國當地的故事說完,又說海船出海冒險的故事。他說得繪聲繪色,仿佛故事中的情景就在眼前。有驚險有刺激,也有熱血有夢想,更有財富萬千。
末了,他再感慨一句可惜如今全面禁海。這等景象是看不到了。
御舟到達揚州,一眾隨行官員已徹底被胤礽的故事“荼毒”。
這日,康熙讓梁九功去將胤礽請過來,一進門,當面扔了胤礽一本奏折,怒斥“看你干得好事”
胤礽打開奏折一看,是李光地請求開海的進言。
胤礽眼珠子亂轉“汗阿瑪,李大人在十九年的時候就奏請過開海,這跟我有什么關系”
康熙怒瞪“要不是你這些日子的故事,他能舊事重提”
胤礽撇嘴,朝中官員本就對開海禁海一事意見不一。沒他,早晚也會提。他只是等不及,想拱把火而已。
康熙冷哼“這已是朕這幾日收到的第三封了。”
胤礽眼前一亮,嗯,這把火燒得不錯。
他踱到康熙身邊,將奏折放回去,很自然地依著康熙坐下“汗阿瑪,去歲我軍已攻克澎湖,鄭氏大勢盡去。1此項威脅去除,汗阿瑪已不必擔心。
“開海于民有裨,不談商船貿易,便是沿海諸多百姓,也可借此營生,庶不至顛連困苦。就算有宵小惹事,我大清還有五千水師,盡可抵御。2”
康熙沉默。
胤礽從懷中掏出一份資料,上頭是他從各部搜集來的,歷朝歷代開海運時貿易情況,其中利潤可見一斑。
康熙看完,尤為驚訝,嗤了一聲,佯怒“你倒是早有準備。”
胤礽笑嘻嘻討好,沒有反駁,他道“海運一開,皇家也可組織船隊出海,既可與各國互通有無,又可與各國勾連政治。汗阿瑪以為南師傅口中西方諸國或有可取之處”
康熙挑眉。
“朝中不凡視西洋為蠻夷者,輕視鄙薄。但不可否認,他們在很多方面勝于我大清。若我們不聽不看,不聞不問,自迷于上國,與井底觀天之蛙有何區別大清在發展,焉知他們不在發展
“商船來往,彼此互通,也可知曉西方諸國現今如何,行何種政權,使哪樣兵器。他們的知識文化,機械發明,我們都能了解。更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其長技,化為已用。知己知彼。雖以和為貴,但他日若有糾紛,不得不兵戎相見,亦可百戰不殆。”
康熙沉思半晌,說“朕知道了。你回去吧。”
胤礽點頭退下,當夜便聽聞康熙在船上召眾官員商議,下旨開海。胤礽嘴角勾起,松了口氣。
御舟未曾在揚州停留,過丹陽、常州、無錫,一路到達江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