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聽各處都是瑯瑯之聲,他便令李聰帶親衛守在場衙中,只帶了幾個親信在場中轉悠了起來。
予黎明之時,廚廝就已開始造飯,此時正用小車推出,往各棚下運送。待工人點過卯,上完早課就能開飯。
李承志瞅了一眼,飯食很普通,只是菜湯和粟餅。湯里零零星星的飄著幾點油星。
而到午后和近夜時那兩頓,湯中才會見到肉,且不多。有些素淡,但至少管飽。而只此一點,就令軍戶對李承志感激涕淋。
拿勺攪了攪,還嘗了一口,見咸淡合適,湯中的菜葉也不少,李承志才滿意的點了點頭“民以食為天,人活一世,無非就是有口飯吃。是以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萬不可出現以次充好、貪污克扣的現象”
李松忙拱手道“郎君放心,仆省得”
這可是由前車之鑒的。
因為要造炮,兵工必須擴建,從上到下人員近有五千。人一多,漏洞也就多,自然也就有人動起了歪腦筋。
有人克扣工人飯食,被李承志察知,一口氣砍人三十多顆腦袋。
兵工場的副主事是李良,也就是李氏的老鐵匠,可謂功高勞苦,但頭都磕破了,都沒救下侄子的命。
李承志更是揮淚斬馬謖,直接靳令李良致仕。
而李良已近六旬,便是強撐也干不了幾年了。但他李松卻才三十有九,若為這么點小事被降級,革職,豈不得冤枉死
所以他不是一般的重視
轉了一圈,又到各處看了看,工人也已上完早課,用完早食,正式開工了。
李承志又轉回了工棚。
夏季炎熱,所以工棚大都是半敞的。一進門先能看到一座巨大的粉碎臺。上面堆滿了樹皮、樹枝、蘆葦、干草。
原本上用木材、麥草更好,制出的紙張最為結實,且極其輕薄。但如今的西海百廢待舉,木頭要用來筑蓋民居,麥草要用來喂養牲畜,甚至要當做行軍糧草,也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工序有條不紊民夫用馬車將原料進到棚下,而后兩人一組,一個喂,一個切,將原料鍘成碎節。
裝運草料的車人又會將碎料清出,投入一側的蒸桶,拌以石灰,然后再架上蒸鍋。
這個過程費時稍有些長,需要反復操作。一是去除雜質,分析出纖維,二是漂成白色,至不濟也要成淡黃色。
待原料煮好之后,便會倒入石池,砸成漿糊。剩下的便是過濾,擠壓、晾曬。
這一套工藝流程比起南北朝現階段而言,可謂是翻開覆地一是換了原料,由只用亞麻造紙換成就地取材,而且增加了紙張的韌性,不至于一碰就摔,沾墨即爛。
二是增加了蒸煮、漂白。以前造紙,是沒有這道工序的,只是將麻砸成爛糊,而后貼到墻上晾干,費時且不說,還極占地方。
試想就屁大的一個作坊,能有多少墻所以只多了這一道,就使效率提高了一倍都不止。
而這一套程序,直到宋朝時才逐漸成形,也是使平頭老百姓能用的起紙,看的起書的根本原因
來的最晚的工人入場也近兩月,是以極為熟捻,整個過程有條不紊,絲毫不亂。見與預期中的大差不差,李承志也很是高興,特意褒獎了李松幾句。
不等李松眉開眼笑,他又著重交待道“無論是草料,還是制出的紙張皆是易燃之物,是以平日里一定要注意防火,切記要將蒸鍋隔遠一些,絕不能予棚下見火”
稍一頓,李承志又冷冷一笑,“但凡起了火,這偌大的紙廠定是只剩一把灰燼,到那時,就莫怪郎君我不講情面”
臉上的笑容還未綻開,李松只覺尾椎一緊“郎君放心,真到那日,仆提頭來見”
提頭來見不至于,但李松這主事,怕是要往下捋好幾級。
心中轉著念頭,李承志又道“時候是早了,再去印刷廠與銅廠看看。”
他準備用兩到三天時間,將與民生相關的工廠走馬觀花的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