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軍五日,李亮掛帥出兵之際,李承志又接到李豐急報。大意便是:仆可堅守比干城,且有把握將羅鑒五成兵力拖在此處月,甚至是半載。剩下的一半,就交給郎君了
李承志吃驚之余,稍一權衡,又命李聰給李亮帶了一句話: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
這一段出自孫子軍爭,李亮自然是讀過的,也知其含義,但他卻不知郎君是何用意。此次之戰,到底是要讓他疾如風,還是徐如林,或是迅如火,或是穩如山
心中難以斷定,但大軍已然出動,主帥不能擅離。李亮親自去問已然是來不及,他便托李聰又跑了一趟。
不消半日,快馬加鞭的李聰又帶來了一封李承志的親筆手書,就四個字:懸權而動大意就是要他視實情而權衡利弊,相機行事
但李亮深知李承志之秉性,一眼就看懂了這前后二十八個字的意思:老子不管你怎么打勝了就行
讀懂了李承志的隱意,李亮只覺壓力山大。
所以他當即就更改了原定“可出輕騎,一騎三馬,攜小炮先行,一日三百里,七八日便至大磧”的行軍策略,而是三軍并進,近兩萬大軍如一座堡壘,往大磧移進。
每日也不多走,天亮便進,天暗則駐,快時也才一百五十里,若慢時,還不足百里。若是不知其秉性,更不知李豐與他親厚,張信義險些以為李亮要趁機害死李豐。
權衡之下,他問李亮為何如此,李亮回道:郎君的本意,原是接回李豐,再將羅鑒阻于居延湖之東。
但不知一慣謹慎小心的李豐是不是喝了假酒,明明有機會撤回西海,卻突然就如吃了熊心豹子膽,以一萬兵力,硬捍羅鑒的八萬大軍。
郎君一看,連一向最慫,所攜火器就只有火箭并為數不多的地雷的李豐竟都有如此魄力,敢豪言拖住羅鑒的近半大軍,那盡起西海戰力最強的舊部之七成,且有三千炮營并一千虎蹲炮助戰的李亮呢
李亮乃李承志第一心腹,兵部第一副主事,隱約已有西海眾將之首之象,怎么也不能被比弱了他好幾籌的李豐比下去吧
至少該如李豐一般當機立斷,雷厲風行,不使良機稍縱。所以才有“風林火山”的那六句話,并之后的“懸權而動”
李承志這是怕李亮還未意識到火炮這樣的利器,對這個時代的影響,更怕他沉穩有余,進取不足,從而錯失良機
張信義瞪大了眼睛:“李豐將軍竟有如此魄力”
李豐率諜部撤出六鎮,回返西海升任衛帥,李承志便遷張信義任他副將,而后又一同出兵大磧。相處近半載,張信義對其秉性也算是知其一二。
一是李豐不大識字,二是比起李亮、李松、皇甫讓等,李豐才能稍有不如,三是首次任衛將,再者也可能是做諜報首領的時日太久,李豐行事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有些過于謹慎。
再加又是首次領上萬大軍出征,所以自出兵起,李豐一直表現的小心翼翼,更有些畏首畏尾。
所以張信義之前還以為,李豐之所以未能在羅鑒圍城之前后撤,應是猝然間遇敵驚慌失措,以致優柔寡斷,遲疑不決而錯失了良機。
但誰想,竟是李豐以進為退,有意退守比干城好拖住羅鑒,繼而為李承志分憂
對他而言,以一萬敵八萬,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李亮暗暗的嘆著氣:誰說不是呢
李豐腦子一熱,原本只需接應予他,而后三萬大軍兵合一處,御敵于居延湖以東便可的李亮,如今卻要以多勝少,振旅而歸
所以李亮才一改“其疾如風”的行軍方式,換為“其徐如林”
一是怕前軍與后軍脫節,從而首尾難顧,被羅鑒鉆了空檔。
二是怕行軍太快,大軍恐成疲兵,難保不會被以逸待勞的鎮軍搶占先機。
再者李豐既然敢豪言“可將羅鑒近半大軍拖至大磧三到五月”,那遲上這八九一十日,自然無甚緊要。
不是風涼話,而是這一路行來,每多過一日,李亮的信心就要足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