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關中門閥相對松散不同,山東崤山以東士族素來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魏子建鼓腦爭斗,光明正大的投附李承志,便是日后得償所愿,也必會遭人詬病,淪為世家笑柄。說不得哪一日就會落個如高肇一般的下場。
是以就算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魏子建也只能強行忍耐。
而如今崔光終于按捺不住,欲為兒孫、族人留一條后路,自然使魏子建欣喜若狂。
崔光可不像他,只能代表魏氏,而是早已為山東世家之中流砥柱,定海神針。
這等人物旗幟鮮明的投附李承志,對朝廷而言絕不只是叛了一個首輔,一個中書丞那么簡單。帶來的破壞和影響力堪稱天崩海嘯,地動山搖。
魏子建拋頭露面,自然就成了順理成章
這位外舅的心思,李承志大致能猜到一些。不過他并不在意,反倒樂見其成。
當然,只限于魏子建曾為刺史,當為干吏,而非其外戚的身份,并世家子弟的出身
如今的西海,李氏已然一家獨大,但這絕非幸事。若任由滾雪球一般的發展下去,說不得哪日就會上演屠龍者終將成為惡龍的狗血戲碼。
是以與其反目成仇,倒不如早做安排,盡量平衡。
而李承志最看重的,其實是皇甫讓這種已淪為庶族,但個人能力極其突出的人才。
是以對張氏大力扶持,只是出于無人可用的無奈之舉。對崔光求賢若渴,只是因他本就為能臣,且文名舉世皆知、桃李滿天下之故,而非其世家領袖的身份。
當然,如今為時尚早,若過早暴露意圖,李承志必會眾叛親離,更可能成為舉世之敵,所以暫時也就在心中盤算盤算
暗暗思忖,李承志將魏子建送出別院,而后清退左右,漸漸陷入沉思。
罷戰是自然要罷戰的,但何時罷,如何罷,這里面卻大有講究。
首先要給元魏使足壓力,做出一副我馬上就要打過黃河,打過隴山的架勢。使其不戰自亂,方寸盡失,如此才能漸漸將其逼垮。
其次要為下次出兵留好退路。
若兵進隴山,就有直指關中之嫌,十有八九會逼的元魏狗急跳墻,魚死網破。
但隴山以西,黃河以東的隴西之地,倒是可以圖謀一二。
不過肯定要不斷試探,才能知道元魏底線在哪里,最起碼要掌握好中間的度即能使朝廷方寸大亂,還不至于與西海玉石俱焚。
若是還不行,至少也要占據天水郡。
一是以免元魏故伎重演,向南梁借兵。但只要陳兵秦州腹地,就可使南梁投鼠忌器,不敢從秦嶺六道出兵。自然也就免了李承志腹背受敵之憂。
二則是,只要扼守天水,便等于將兩郡之間的渭水握在了手中。
三國之名將張郃既然能由洛陽突出奇兵,經渭水逆上,大敗諸葛亮數十萬大軍。李承志自然也能順流而下,突襲洛京。
再者,便是暫且休兵言和,也絕對不能是西海先主動,不然就會暴露李承志已經是個紙老虎的真相。所以還是擺足進攻的架勢,讓朝廷主動來求和。
如今朝廷所號稱的“百萬大軍”已然十去其八,只余元遙一根獨苗。太后與朝中諸公但一得訊,必然驚恐萬狀,栗栗而懼。
怕李承志就此打過隴山,甚至兵指洛陽,是以求和罷戰是必然,而非李承志想當然。
到時就可以可著勁的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