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朝代開發的幾座銅礦,要么已被開采枯竭,要么就是被南朝占著。
而民間流通過的那些銅錢及銅器,早被官員、貴族,門閥、豪強化成銅錠,藏在地窖里了。
如果不太好理解,就想想后世的黃金越少就越貴,越貴越惜售
朝廷倒是發行過幾次銅幣,但無一不以失敗告終。原因有些復雜,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造假幣的太多,良幣一出,便被劣幣驅逐了。
大魏朝廷還算講些良心,鑄的銅幣是銅六鉛四,到了造假幣的手里,就成銅三鉛七了
也是因為元魏皇室的中央集權不足,不敢像漢武帝那樣,對造售假幣的這些豪強門閥下狠手,所以這智商稅就沒收上來
由此導致大魏朝廷和門閥鑄造的錢幣,百姓根本不認,要么只用漢五銖,要么就以物易物。
西漢就不說了,只說東漢,還是劉秀的時候鑄過一次幣,那都是四百多年前了,之后有三百年都處在戰亂時期,流失的流失,熔煉打造兵器的打造兵器,五銖錢能流傳下來多少
所以到了北魏,銅和錢就愈發貴了。
以北魏京都洛陽為例,一斤銅足能換一百五十文五銖錢,或一匹絹,或兩石粟。
而胡保宗這個七品校尉,年俸才是十二匹絹,等于一千八百錢,或十二斤銅。
這可是年俸
可見大魏的銅有多值錢。
李承志默默的算了算,一萬斤銅能買多少糧算著算著,他就呲著牙笑了起來。
足足兩萬石,折二百四十萬斤
見李承志盯著那些佛像眼睛直放光,口水都要流下來的樣子,李松悚然一驚。
他也算有些了解李承志了的性情了,只要見了好東西起了貪念的時候,絕對就是這樣一副表情。
“郎君,這昭玄寺可是官府啊”
意思是官府的錢你都敢惦記
要能偷,哪還能輪到咱們
李承志沒說話,只是轉了轉眼珠。
還真不是他貪財。
李家再不濟也是世家門閥,數代積累,夠他造好幾輩子了。
再說,以他腦子里的這些知識,再以李家的財勢和門路,想發大財,并不比吃飯喝水難多少。
李承志考慮的是眼下。
如果等到糧食吃完,朝廷平叛的大軍還不來,或是叛亂還未平定,總不定把這些僧民攆散吧
但有了錢,就完全不用擔心了。
亂的只是涇州一地,崆峒山往西的涼州安定如常,隨便熔掉兩座銅像,也能換來兩千石以上的糧食,省著點,能吃半個月了。
膽子大一些,多熔掉幾座,眼下緊缺的戰馬、鐵料、弓箭、刀槍,豈不是都有了
再大一些,拉幾千斤銅到涼州,雇些涼州門閥家的私兵來平亂,也不是不可能
他捏了捏下巴“栽贓給印光或是印真行不行”
李松渾身一顫“郎君,還有數千僧民啊”
意思是印光印真好辦,殺了就是了,但總不能把那五六千僧戶也全滅了口吧
不能偷
那偷梁換柱呢
換成木頭或是石頭的肯定不行,都不用砸開看,用手指敲一敲就能聽出不對來。
但換成鐵的,好像就沒這個問題了。
反正自己也要煉鋼
李承志的眼睛越來越亮,越來越亮
李松頭上的汗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多
“郎君,后患無窮啊”李松顫聲說道。
李承志真要敢把佛像熔了,不說朝廷,全天下的和尚都不會放過他
“你懂個屁”李承志罵道。
他猶豫了一下,再沒往下說。
這件事干系不小,不到真正要做的時候,最好還是不要走漏消息。
不論其它,他眼下手中的這近萬人,有膽子熔佛相的,估計沒多少。
官府降不降罪倒是其次,主要是迷信,怕神仙降罪遭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