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種彩銅,一斤至少換三石粟米,換一萬石至多耗銅三千斤。
粗鐵料,也就是剛從鐵礦石中燒出的海綿鐵也不貴,往日一石糧便能換十多二十斤,換成這種彩銅,一斤最少也能換個五六十斤回來。
然后便是馬。
這是大魏,也是隴西最不缺的東西。
孝文帝時期,河西馬場還沒遷往洛陽,當時便號稱養馬兩百萬,而這樣的大型馬場,大魏朝還有兩個河套的河內馬場,洛陽附近的河陽馬場。
所以大魏馬價并不貴,一匹拉來就能上戰場的西涼大馬,也就將將值一頭好耕牛錢二十石粟,或十斤銅。
李承志的建議是,全部換成糧,至少能換兩萬石。
兩萬石就是兩百四十萬斤,再加現有的一萬石,這近萬人即便暢開吃,也能吃到立秋了。
但沒人同意
李柏單膝跪在,激動的看著李承志“郎君可曾記得印光來詐門那日,仆曾對你說起過若能給仆三百甲騎,別說這一萬賊兵,便是再來一萬,仆也能破得
與其買糧,倒不如買鐵買馬,將這一千兵卒全部訓為甲騎,仆敢保證,不出三月仆就能帶著這支鐵軍,將這伙亂賊攆出涇州”
一千重騎對兩萬亂兵能不能勝
理論上勝算還是相當大的。
李承志也隱約記得,史書上這種戰例還不少。
但問題是,他即便再不懂,也知道打仗不能僅憑書面上的數字就能論勝負。
影響的因素太多,比如天氣,比如地理,比如運氣
不說其它,除了李家的一百老卒,剩下的九百兵丁并不能算是上過戰場打過仗,對比起那些流民來,也強的有限。
誰能保證次次都能勝
那賊酋劉慧汪又不是蠢豬,吃過一次虧,知道你是鐵騎后,又怎么會和你硬剛
你才一千,人家至少是兩萬,一旦上了山和你打游擊,你這一千鐵騎還能發揮出幾分作用
近萬人的性命系于他一身,李承志實在不敢賭。
更何況,即便勝了,后患也不少。
李承志瞇了瞇眼睛,肅聲問道“一千鐵騎李柏,難道你不知道,朝廷的虎騎才是多少”
他所說的虎騎,便是大魏朝人馬俱甲,最為精銳的重騎兵,寬乏一點,說是中國史上“具裝重騎”的始祖也不為過。
大魏號稱虎騎過萬,但李承志懷疑有沒有過五千
也不看看隋初與唐初,國力強盛如斯,楊堅的驍果衛和李世民的玄甲軍也沒有超過五千
但小小的一個李家竟然就能武裝起來上千鐵騎
你讓朝廷怎么想,你讓門閥世家怎么想
找死也不是這樣的找法
李承志話剛一出口,李柏就反應了過來。
光想著立功,竟然忘了會不會引來禍患
他臉紅了紅,張了張嘴,卻不知道再怎么說
李松又跪了下來“好叫郎君知曉,正因為亂民造反,這涇州境內關防才幾同于無,只要謹慎些多分幾次買,應該無人會察覺這些鐵料與戰馬是我李家所購。
可若等這戰事一平,關防一復,再找這樣的機會就千難萬難了。所以仆以為,即便不用來應對此次的亂事,我李家也萬萬不能放過此等良機”
李承志忍不住的刺了李松一眼。
良機
你還不如直接說你就是奔著造反去的。
但反過來再想,即便不考慮造反的事,至少也得自保。最起碼要保證朝廷平亂之前,亂賊不能打到這崆峒山上。
他沉吟了一下,直接決定道“那就一半買糧,一半買馬和鐵”
只是一半
李柏還要再勸,李松猛的瞪了他一眼。
李松可一直記得李承志與胡保宗翻臉的那天夜里,李承志敬告過他的話若再敢提和“李氏當興”有關的半個字,李承志都不會饒他
“仆等遵令”李松朗聲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