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四百塢,兩萬鐵甲兵
這不是泛指,而是王莽天鳳年間的詔令,意指一堡最多只能訓養五十甲卒。
當然,天高皇帝遠,具體養多少,就看各家的財力和手段
所以人只是其次,關鍵是甲,大一些的宗族,比如李家,足有私田三千畝,但一年撐死也就能打出十副精鋼札甲,自然都當心頭肉一般。
胡保宗估計,哪怕就是真的借,答應最后歸還,估計也沒人愿意。
畢竟他只是胡氏嫡子,七品校尉,臉還不夠大。
換成他祖父或刺史胡始昌還差不多
胡保宗搖了搖頭“難”
“你先去借,言辭誠肯一些,就說只要戰事平定,人不好說,但甲定然原封不動的歸還要還是沒人借,給他們押點東西也不是不可以”
說到最后一句,李承志還給胡保宗眨了眨眼,意思他手里還有兩千斤銅
胡保宗都被驚呆了。
李承志竟然真的不坑他了
他都已經做好了“只要能借出來,最后肯定是胡家還”的心理準備,沒想李承志如此仗義
胡保宗心頭一暖,眼眶都開始發熱了老天開眼啊
“不用”
他腦子一熱,語氣有些斬釘截鐵,但迎上李承志有些揶揄的目光,又反應了過來真要借不來,丟人的還是他
胡保宗瞬間改了口,紅著臉說道“我是說暫時不用真若無人愿借,再走這一步也不遲”
嘿喲,學聰明了
李承志懶的看他笑話,不置可否的說道“其中分寸你自己思量,要什么只管找李松,我的底線是至少要征來三千丁壯”
他頓了頓,又沉吟道,“要實在無人愿意借甲借兵,借些糧草也可你盡力就行”
剩下的半句李承志沒說。
真要有什么都不借的大族,那就別怪他不講武德。
有的是辦法對付
聽到“盡力就行”這四個字,別說胡保宗,就是李松都有些詫異。
郎君這一暈,竟轉性了一般,一改之前的謀劃算計,行事竟堂堂皇皇起來
胡保宗更是感動,再一次站了起來,朝著李承志一揖“定不負君之所托”
他隱約有些直覺,一旦備戰,李承志可能會將“外交內聯”,“錢谷糧草”之事全部交付于他。
他是一郡之校尉,再進一步便能稱“將軍”,李承志卻讓他去做曹吏
但胡保宗卻甘之如飴。
一是因為他知道李承志手下根本無這樣的人才,其余不論,光是“外交”這一點,就連郭存信都比不上他。
二則是,他自知自己領軍打仗的能力,比李松都差著好多,更不要說和李承志比。
三則是,無論換個什么的說法,李承志剿賊,終究還是在幫胡家。
也是因為李承志終于不坑他了
這絕對不是笑話。
自伏誅印真那夜,胡保宗情急之下下令家將放箭時起,兩人之間已產生無法彌補的裂痕。李承志時時處處都好像在算計他,其實是在告訴他你不仁,我自然也能不義
現在能鄭重其事托付他做事,便表明有和解的跡像,胡保宗怎可能不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