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軍制,一軍一千人以上中都不一定會有一位功曹,大都是軍主怎么說便怎么算
這些文士大都是大族富戶出身,即便是庶出,自小也環境優渥,衣食無缺,自然不會看上這些小錢。
再說了,只有讀書、識字,才能明理。經過這些天的宣講,士卒體會有多深先不提,這些讀書人難道還沒明白,若是軍紀不嚴導致兵敗,自己和家人會是什么下場
斷然不會和心有歪念的軍頭蛇鼠一窩
誰讓李承志有個好舅舅,但凡是涇州境內的讀書人,都能算的上是郭家的徒子徒孫。
讀書人不缺,所以李承志自然而然的就想試一試,看能不能學學后世的百勝之師,將政宣工作下沉到基層。
至少要讓士卒知道,他們是為誰而戰,也不用擔心立了功卻得不到賞賜,更不用擔心軍功會被貪墨。
該是誰的,就是誰的
好像已經做的夠好了,但李承志卻覺得還能做的更好。
他稍一沉吟,又語出驚人“戰兵陣亡者,賜其家人糧二十石,或銅十斤,或租其李氏私田十畝,免費耕種五年軍將加倍,輔兵減半”
所有人驚的眼珠子都快瞪出來了。
別說隨軍遠征,便是當戊卒,若是戰死,至多也就是免個兩三年的稅糧徭役,從來沒聽說還賞糧賞錢賞地的
即便要賞,不也應該是官田才對
但再想想李承志終究只是白身,有什么名義做官府的主
那些已封給應征的士卒的官田,也只是鉆了一年的空子而已
李郎君應該是擔心朝那士紳豪強不配合,也不好強攤,只能自掏腰包
一眾軍將百感交集,恨不得納頭就拜
什么是私田
大魏田制男子十五以上,授耕種粟糧的露田四十畝,六十歲或死后收歸國有,其間按制繳糧并服役。
只有種有桑樹的這一種才算私田,可世代傳家,也可買賣
李家拼了多少代、多少族人戰死沙場,也才只有私田三千畝,可想而知這玩意多珍貴。
李承志說賞就賞出去了不,就是租也不行。
還是那句話仗打勝了,得利是整個朝那四五千戶三萬余民,憑什么你李承志掏錢
李氏族人則在暗暗吐槽郎君這是準備往“圣人之路”上一去不復返了
幸好只是租,不是送。
不然但凡少一畝,二郎知道后,絕對能把皮給他扒掉一層,再讓他在祠堂里跪上個幾天幾夜
“不可如此”李承志話都還沒說完,郭存信便站了起來,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好像在說看來你真是失憶了,竟忘了你那爹下手有多毒
骨頭給你打折幾根都算是輕的
然后他又轉過頭,看著張敬之和那幾個鄉紳代表“諸位覺得呢”
張敬之遙遙朝李承志一拜“多謝將軍義舉,但于禮不合”
意思是當圣人也有個度,你真這么干了,又置朝廷和朝那大族于何地
然后轉過頭,看著那幾個族長“糧雖緊缺,銅也不好湊,但幾千畝桑田,當是能湊的出來吧”
“湊”幾個鄉紳并沒有多置喙。
他們再不知兵,也能想通李承志為何要將賞賜定的如此之高。
首戰都若是不勝,很大的可能是至此一敗涂地,任人宰割,所以李承志盡可能激發兵卒士氣,并免其后顧之憂的做法并沒有什么不妥。
反過來再講,只是每年少些收成而已,比人死族滅、斷了宗祠香火不知強了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