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這外甥,鬼心眼怎么如此之多,在如此莊重肅然的軍令中都能打埋伏
一詞之差,結果卻天差地別。
郭存信都已不知說什么好了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一句,引申自孫子謀攻,也就是“十則圍之,五則攻之”那一篇。
本意是,即便是以十倍的兵力圍殲敵人的情況下,如果強行殺敵,自身也會造成很大的傷亡。
因此,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古代戰爭中很少出現陣斬比很大的戰例,九成九都是擊潰,或是俘虜。
真要到不得不殺的程度,也只會先俘后殺,比如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
而且李承志還著重強調了戰時法令聽金不退,或擅自脫陣者,當斬
在這個前提下,沒人敢冒著砍頭的風險去搶那點軍功,再加這些亂兵的戰斗力肯定不怎么樣,九成以上是大比例擊潰,或是俘虜,根本費不了多少糧
郭存信忍不住的一聲長嘆自己真是白操心了
其實李承志還有一層用意招降
善戰者而屈人之兵
有能削弱敵人,同時能壯大自己的辦法,為何不用
如果亂兵知道對面的兵卒只要殺敵就有賞賜,不打仗的時候竟然都有錢糧可拿,戰死后,家人還能得到巨額撫恤時,心里會怎么想
李承志不信亂兵個個都甘心做賊,愿意死心踏地的跟劉慧汪一條道走到黑
消息傳過去之后,絕對會有整營整營的亂兵來投。
至于歸降后如何改編,自然是李承志說了算
但即便沒有當成兵,而是被改編成了民壯,也比跟著當反賊,吃了上頓沒下頓、更說不定哪天會被官兵清剿丟了命的強。
看看收編自昭玄寺的那些僧丁就知道了跟著李承志,竟然比在昭玄寺當佃戶的時候吃的還飽
腦子吃腫了才會反叛
至于人多了怎么養的住
和招降士兵是同樣的道理看朝那安定如常,竟連春耕都沒耽誤,其它縣的鄉紳豪強就不眼熱
定是會爭著搶著請義師入境平叛,錢糧自然就有了。
涇州一年的收成拿出一成來,也夠養個萬的部隊了
包括李承志給應征兵丁發糧也一樣所有人都當他失心瘋了,其實全都沒算過賬。
眼下營中所謂的戰兵,只有這六百騎兵和一千重步,需要每月發糧三斗。
其余的兩千步卒全是輔兵,每人每月只發糧一斗,兩部合起來,一月也才發不到七百石
郭存信仔細一想,心中更是佩服。
這便是孫子所言的上兵伐謀
比起一昧的陰謀算計,或是硬拿兵卒的命去拼戰功,不知高出了多少倍
可笑胡保宗還動不動在自己面前譏笑李承志,說外甥是婦人之仁,每次都是嘴上叫喚的厲害,真到殺人的時候,心就軟了
胡保宗其實連兵書都沒讀到家,連“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的道理都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