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才是步兵,也就是中軍,最后再由騎兵護送輜重殿后
李承志敢這般布置,一是李時的塘騎得力,不但對敵軍動向了如指掌,更是將敵人的斥候追殺的不敢入境探查,敵人根本探不到已方的任何信息。
估計就是因為這個,直到日上三竿,敵人都沒有拔營的跡像。
李承志當即立斷,決定速戰速決,打賊兵一個措手不及戰兵一到就吃飯喂馬,吃完就能開戰
再者他預定的戰場在縣境十里之內,兩方距離差不多,敵軍只要一動,李承志憑著馬車足夠多的優勢,也能先敵人一步到達戰場。
二是李承志對李亮所率的那兩旅輔兵有信心。
錢糧如同流水一般的灑出了去,便是輔兵也幾乎武裝到了牙齒,政宣工作更是一日都不曾停過,要還是被亂軍一沖即潰,那他還練哪門子的兵,平哪門子的亂
趁早收拾收拾逃命才是正緊
李承志估計,有大半的可能是,敵軍只要看到已方的裝備及陣容,絕對會未戰先怯。
敵人就算看不出士卒和戰馬身上穿的白甲是木的還是鐵的,至少能認出鐵盔和鐵盾
所以,為了避免敵人不戰而逃,或是龜縮在農莊里不出,李承志特意將營地選在了一處山梁后。
這是一處絕佳的藏兵之地,不繞過山梁,根本不知道后面有多少兵。
而翻過山梁便是十數里寬廣的田野,到時想辦法把敵軍引到此處,發動砧錘戰術,定能一戰而勝
想法是美好的,但對于如何實操,李承志卻很是發愁。
所謂的砧錘戰術,其實就是騎兵圍,步兵攻,擊潰敵軍后再由騎兵追殺
主力雖然是步兵,但七成以上的戰術效用,需要騎兵來發揮。
但偏偏李時又不怎么得力,別說一旅,他連帶領一隊騎兵作戰的經驗都沒有。
就算有經驗,也用不到今天這一仗上柔然人就沒步兵,已方騎兵不是在游戈獵殺,就是在與敵騎互沖,李時根本沒有與有大量步陣的敵人打過仗。
讓他指揮騎兵,估計就是一沖了事。
戰場局勢瞬息千變,李承志不但怕他抓不住戰機,更怕他會指揮失誤
不勝無所謂,大不了下次再打,但若是鬧出烏龍導致己方大敗,那就是天大的笑話
李承志想來想去,還是認為自己親自指揮的比較好。
至少要讓手下這幾個騎兵隊主學會什么是“滿古歹”戰術,什么是側擊戰術,什么是狼群戰術
這些戰法都有一個特點,對將領臨機應變、當機立斷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嘴上講千遍,也不如給他們示范一遍來的強
對于能不能示范好,李承志多少還是有些信心的。
雖然都是從全戰、騎砍中學來的,好像有些紙上談兵,但好歹李承志已經完全經歷了“看別人殺人”、“自己下令殺人”、“親自動手殺人”這三個階段。
不敢說身經百戰,心如鐵石,但決不會看到戰爭場面便會嚇的驚慌失措,方寸大亂。
若是運氣好一些,陣斬幾個賊兵,等于將“敢不敢身先士卒”這一個短板也補上了
想到這里,李承志不由自主的看了一眼李顯。
早知道就該把李彰帶上,至少穩重一些,知道身為主帥近衛的職責是什么。
算了,換李時吧,人家才是專業的
自天亮后,不論敵軍有無異動,最多間隔兩刻,李時便會派一名塘騎向李承志匯報。
探報的內容也時有變化約六點,農莊內有了生煙的跡像,敵人明顯是在造飯,約七點,有零星敵騎出營,似是斥候。
李時當即就率塘騎攆了回去,他仗著馬快弓強,敵騎別說入縣境,連敵軍大營十里外都沒走出去。
又過了半個時辰,也就是八點,又有大股敵騎出營,約有三百。李時兵少,只能戰略性后撤。
怕中了埋伏,追追停停半個時辰,敵騎還沒追出十里。
正好李亮已率輔兵和輜重營抵達山梁后,李時即時接收了兩百護行的騎兵,準備先把敵賊的這三百騎給吞了。
結果三百白甲騎兵剛一亮相,敵騎打馬就逃,自此后,再未走出敵軍大營五里外
亂軍按兵不動,讓李承志有些撓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