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羊侃也真敢吹知行合一,止至至善
記得這句話是王陽明說的,好像先秦時的曾子也有過類似的言論知其意,悟其理,守其則,踐其行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李承志壓根就沒想當君子
虎狼橫行的時代,當魚肉一樣任人宰割么
但也沒想到羊侃這么配合,自己正想著怎么給他打個記號,他就主動跑來了
允侃盤桓涇州之時能在將軍左右侍奉,一為請罪,二為請教
說嚴肅些,李承志但凡點點頭,以后說羊侃是他弟子都不為過。
但自己都只是半調子水平,能給他教什么
陰謀詭計,奸詐油滑么
李承志失笑般的搖了搖頭“羊侃,莫要以為時無英雄某行事素來只求不眛心瞞己,不欺良喪知而已,你說的那是圣人,而非我李承志,所以,圣人的道理肯定是教不了你的”
本以為李承志要拒絕,羊侃滿臉沮喪,但又聽他話峰一轉“我所學雖博,但大都雜而不精。六藝只是粗通,道釋陰陽只是略知一二,法、名百家之一,主刑名訴訟、農、雜、縱橫等也只是稍有涉獵。
唯有兵陣與百工之技略有些心得,除此外,也就會幾篇詩詞文章你若真想請教,也只有這三道或許可以指點你一二”
聽到這里,眾人皆是一臉古怪。
李承志這話聽著好像在自謙,但再一細想,簡直狂的沒邊了。
常言先秦有諸子百家,但那只是泛指,真正形成流派的也就儒、道、兵、農、法、名、墨、縱橫、陰陽、雜等十家而已。
但聽李承志所言,竟好似沒有他不會的
這些人都還未來得及吸一口涼氣,猛聽一聲厲斥“好大的口氣”
兩個三十左右的男子撥開眾人向李承志走來。
李承志都有些懵。
自己已經說的夠謙虛了,都有人跳出來
仔細一看,他頓時猜到了幾分。
后面那一個很是俊秀,不過一臉的無奈,好似是被硬拖進來的。
前面這一個卻與羊侃足有七分相像,分明就是其叔父或是兄長之類的人物。
再想想“侃益慕圣賢之道,卻患無碩師名人與游”這一句,李承志恍然大悟羊侃這句話自謙的有些過頭了。
就好比李承志向別人說我李家沒一個好人,看李始賢會不會打折他的腿
“那是羊侃二兄羊深,擅經史、知玄學、好文章,曾師從崔光,今為堂兄高猛之行臺右丞刺吏都督軍事的佐官之一,正五品武官。
其后為李神俊,涇陽縣子李遵之弟,博學多聞,藝文禮樂皆有所長,曾師從劉芳素來與羊深交好,今為堂兄之軍師祭酒幕僚之首,參考曹操之郭嘉”
李承志眼神一凝。
這兩人雖未聽過,但都被高文君贊成這樣了,學識能差到哪里去
而且這二人的老師的名頭不要太響亮。
前者是崔浩、也就是一手奠定元魏漢化基礎、三朝權臣崔司徒的外甥。
后者是清河崔氏的主家。
先不論這二人的出身,也不提二人均已是位極人臣,就說二人曾先后任過國子祭酒一職,均是聞名于世的儒學巨擘,這教出的弟子得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