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敢要謙虛,絕對是被按著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下場。
他咬了咬牙“不敢欺瞞使君,術算之道,下官還是有幾分心得的”
有幾分心得
聽到這句,劉芳與崔光猛的想起了李神俊和羊深信中之言與羊深比斗之前,李承志說到百工之技與抹事陣戰時,也說的是“有幾分心得”
以此看來他對術算的造詣不低,但竟從未聽聞過
崔光狐疑的看著他“真學過”
李承志重重的點著頭“真學過”
學肯定是學過的,但李承志就是不知道此時處于哪個階斷。
勾股定理肯定有,那都是先秦時期的知識了,包括九九乘法表也一樣。
祖沖之應該死了好幾年了,圓周率也肯定研究到小數點之后七位數了,但絕對還未傳到元魏。不然朝廷何需大費周折的重推歷法
直接把祖沖之的大明歷搬過來用豈不是更好用
剩下的李承志就不知道了。他不是怕被劉芳崔光難住,而是怕太超前了把這兩老頭給嚇住。
真要把“天智神授,無師自通”的帽子給自己扣實了,到時哭都沒地方哭去。
李承志偷眼瞄了瞄,又小心翼翼的說道“中書若不出幾題”
“嗯,也好”
崔光點點頭,稍一沉吟“今有圓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鋸鋸之,深一寸,鋸道長一尺,問徑幾何”
李承志猛松一口氣剛想到勾股定理,這不就來了
即便畢業好幾年,但這樣的公式怎可能忘得掉
他默算了一下,又驗算了兩遍,大致用了十數息,也就半分鐘左右便得出了答案“應是二尺六寸”
劉芳只道是他真習過算經看過題目,所以并無異色,只是微微點頭,示意你沒記錯。
但崔光眼中卻生出了一絲疑惑李承志這分明就不是記起來的,而是算出來的
他不動聲色的又問道“今有望海島,立兩表,齊高三丈,前后相去千步,令后表與前表參相直。從前表卻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與表末參合。從后表卻行一百二十七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亦與表末參合。問島高及去表各幾何”
李承志有些好奇。
這涉及到三角形的正余弦定理了,應是初三的數學知識,這個時代竟然就有了
當然,這樣的題目肯定難不住勘探專業的李承志。
也是大至十多息,李承志便給出了答案“島高四里五十五步去表一百二里一百五十步。”
崔光定定的盯著他,就像不帶喘氣的又問出了一題“今有雞翁一,值錢伍雞母一,值錢三雞雛三,值錢一。凡百錢買雞百只,問雞翁、母、雛各幾何”
哈哈李承志差點笑出聲,這不是雞免同籠么哦不,可能要難一些。
雞免同籠是二元一次方程,這個問題卻是三元不定方程組,有多個答案。
但不算難,如果換個機靈些的小學生,列乘式再排除也應該能算出來,就是廢的時間有點長。
要列方程式,李承志就不好在袖子里偷偷摸摸的寫寫算算了。他想了想,覺得反正這倆位也絕對看不懂,便大大方方的伸出手,在掌心里劃了起來
100
5313100,13為整數
他嘴里還念叨著“且容下官算一算”
劉光終于發現了不對這李承志,竟然不用算籌
他驚疑的問道“你這是何算法”
李承志眼都不眨的撒個謊“九九算訣而已,不過下官的記性好,故而不用算籌”
老夫能將五經倒背如流,怎沒你這樣的本事
你騙鬼呢
劉芳胡子一抖,剛要斥問,卻見崔光給他使著眼色。
意思是先別急,看看再說。
他早就發現不對了這三題都是算經中的經典題目,若李承志真習過算經,也確如他自己所說記性好,答案應該是脫口而出才對,根本不需要算。
而如果算的話,至少后兩題必須要用到算籌,但李承志卻只是拿指頭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