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志沒這般大的權勢之前,都敢打掉元悅的牙,射瘸元的腿,如今更能先斬后奏。
攤上這樣的上官,還是睚眥必報的主,且已得罪了他,不是倒了八輩子血霉是什么
雖是一群紈绔,且不乏驕橫之輩,但又不是蠢豬
是個人都知,此時的李承志定是在卯著勁的尋那只殺給猴看的雞
一時間,眾人心思各異,都猜付李承志會如何給他們立規距便是有打心底里看不起李承志的出身,以為李承志是幸進之輩,此時也不得不收斂神色,狀做恭順。
李承志卻一反常態,只是靜靜的掃視了一圈,莫說訓示,竟好似半個字都懶的多說。
“發下去”
隨著他一聲令下,李亮率十余仆從,各抱著一沓籍冊入了軍陣。
籍冊不大,約摸巴掌大小,懷中、袖中皆能裝的下。字跡雖小,但有如刀槍林立,異常剛勁。
應是為了便于攜帶和保存,封頁與內中紙張都比較厚。再翻開一看,十人中有九人都禁不住的吸了一口涼氣。
十八禁令
聞鼓不進,聞金不止,旗舉不起,旗低不伏,斬。
呼名不應,召之不到,往復愆期,動乖師律,斬
而如這樣的“斬字令”,竟足足有十八條
無論怎么看,哪一條都未逾越軍中令典。但不知為何,以往看那些令典,只覺不過爾爾。如今再看這小冊,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道筆畫,都如斧鉞刀槍懸之于頸,稍有不慎,就會斬于項中。
難道只是因李承志兇名在外,且有生殺予奪之權之故
正自驚疑,李承志突的開了口。聲如洪鐘,聽在眾兵將的耳中,更如驚雷一般
“軍無法不立,法不嚴無威。某既受命,總軍之柄,不從令者必殺之
一應律令,冊中一清二楚,爾等自幼習文,皆是文武雙通之輩,想必就不用某絮述了。
全篇只三百余字,記之不難。本官也不為難爾等,就以三日為期。三日后本官親自檢驗,錯漏一字,便罰一鞭
若覺記性欠佳,且先算算,你能受的住本官幾鞭故而若不愿記,或覺此令繁復且苛嚴者,三日后就莫要歸營了,自去尋中郎請辭。也省得冤死于本官鞭下”
見李承志說著說著,臉上竟露出了獰笑,眾人又驚又懼又怒。
有完沒完了,感覺不將我等全部嚇走,你是不罷休了
稍靜片刻,李承志一聲冷喝“可曾聽清楚了”
眾人先是一愣,稍傾,隊列中才響起稀稀拉拉的回應“清楚了”
不但參差不齊,聲音還極小。若非李承志耳尖,早被山風吹飛了。
看著眾兵將臉上的不岔,李承志陰陰一笑“念爾等初犯,本官今日就不行軍法了。但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且爾給爾等記上一筆,等何日罪名累至恕無可恕,再行開刀也不遲”
五百多士卒都是一臉懵逼。
什么意思,只是回應的慢了一些,臉上露了些不岔而已,竟就夠上了死罪
也有機靈的,猜到應是李承志新近所定的軍律。當即就翻開了冊子。一條一條尋下去,等快尋到結尾之時,還真發現了這么一條
調用之際,回令之時,結舌不應,低眉俯首,面有難色,斬
竟真的夠上了殺頭之罪
李承志,我干你大爺
今日逢三,百官罷朝后,皇帝依常例留三公元嘉、元懌,高肇,及領軍于忠、司州牧元雍、御史中尉王顯等議事。
除此外,還有虎賁中郎將元淵、姑臧伯李韶也留了下來。無一例外,皆是知兵之輩。包括元懌與元雍,雖不如余者擅戰,但諸加官中不乏軍中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