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什敗兵如喪考妣,立在馬前低頭垂首,任由元演大罵。
元淵自恃身份,做不出問候彼娘汝母的行徑。只是將手里的馬鞭松了又緊,緊了又松,面色陰沉的打量著元讞。
便是元讞暴虐成性,那也是對下位者而言,你讓他在元淵、元演面前呲個牙試試
元讞被駭的心底生涼,不住的拿眼神哀求著元淵。
李承志則端著下巴做沉思狀。
謀刺不大可能吧
自己再不堪也是從五品的將軍、朝廷命官,且正受皇帝龐信。何人敢予如此光大化日之下行謀刺之事
猜疑了一陣,見元演罵的口干,李承志見縫插針的一指元讞“予本官說實話你所選演戰之兵中,私藏利刃者幾何”
私藏利刃
元讞一頭霧水“屬下委實不知”
李承志有些不耐煩“就說你有無私帶”
“屬下就帶了一把匕首”
李承志有些牙長。
短刃本就是戰兵標配不論騎兵、步兵、弓兵、盾兵,更或是車兵,除本職兵甲器刃之外,必備短刀。
一是備近戰搏殺,二是當工具刀使,三是以防意外。
比如不慎落馬可用于割開馬蹬,不慎落水可用來割開甲帶
虎賁自然也不例外。
但怕這伙紈绔萬一殺紅眼,或是輸不起,從而發生意外。所以李承志戰前三令五申,演戰之兵也罷,觀戰之虎賁也罷,今日一律不得攜帶開刃之器,包括匕首。
但偏偏就有人不當回事,包括元讞
如此看來,帶了短刃的絕不止眼前這兩個
到底是以為我李承志不敢行軍法,還是如李聰李亮所擔心,有人想混水摸魚
那就試一試
李承志猛吐一口氣,翻身下馬,湊到元淵耳邊低語了幾句。
連元讞都不知演戰之中發生過事端,元淵、元演離那般遠,就更不清楚了。
出于尊重,李承志覺的還是知會一聲好。
“挾憤報復同僚,動輒傷人性命如此悖逆之徒,不懲不足以正軍紀,你自行處置便是”
李承志拱手謝過,又高聲喝道“帶來”
元淵抬眼一看,兩個生的五大三粗、金發碧眼的軍漢被押了來。
雖被五花大綁,但二人昂首挺胸,目不斜視,盡顯桀驁之色。
元演不由自主的停止了罵聲,細瞅了兩眼。
“若某未記錯,這兩個應是黎陽伯翟和的族弟,其父死于鐘離之戰,陛下恩典,令二子蔭補虎賁”
翟和
元淵想了好幾息才有了印象。
這是十六國時期,唯一由高車族于中原建立的政權。建立者翟遼音譯,后世子孫便以“翟”為姓。
都城定于黎陽今河南浚縣,只兩朝便被后燕所滅。其后代降道武帝,遂被賜以爵位
連他都無印象,那這兩個就非陛下欽點。元演也記的含糊不清,也定非他所為。
想來應是長孫恭與元暐挑選,與之也定是有些關系的
再看這兩個桀驁不馴的模樣,元淵頓時就生出了幾分不喜。而對位者而言,最討厭的就是這一種。
不看李承志,何等囂張無忌,但面對官,何時又缺過禮數,失了恭敬
“不遵號令,蔑視官便依這一條,也夠得斬首了”
“若依李承志的軍法,夠是夠得了,就看他如何處置”
元演沉吟道,“估計是因長孫與元暐,故而對李承志生了怨恨。但又不敢對他如何,故而便趁機在其家臣身出口惡氣”
“演陣之時都如此,若是戰時呢是不是稍嫌不公,就敢挾恨報復于主將如此利令智昏之輩,便是斬了都不冤”
元淵冷哼了一聲,又交待著元演“便是李承志真要將其斬了,你也莫要置喙”
元演頓時有些牙疼。
照此下去,李承志遲早得將權貴巨胄得罪個遍
也不知他如何想的,看著挺聰明啊
看到稍年長些的那個直盯著他,眼中黃綠交加,泛著幽幽綠光時,李承志便知,今日這事絕不簡單。
不應該啊
但凡長點腦子,哪怕心里恨自己恨得要死,也不該如此肆無忌憚。
也是奇了,前兩日怎就沒發現
心里轉著念頭,李承志又往旁邊瞅了瞅。
另一側站的李亮、李睿、李聰,并當時在場的幾個騎兵。算是苦主的見證。
但當看到李聰吊著一只手,好似還在往外滲著血。且臉色白中泛青,冷汗淋漓不止,李承志猛的一愣。
“傷的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