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剛落,元士維身后就有人急辯道“元讞等人也帶了刀,你為何不說”
李承志笑吟吟道,“但元讞可沒有聚眾嘯營,意欲兵變”
方才只是造反,此時又是兵變,又是謀刺主將、官。李承志扣的罪名一次比一次大
元士維恨不得縫同伙的嘴巴。
好好的在質問李承志,你提元讞做什么
抬眼看去,果見方才參與演戰的兵卒臉的神色已淡了很多。而眨眼前,十之都還似同仇敵愾,蠢蠢欲動
而如元讞、元琰,已然眼露漠然,瞪著元士維隱隱冷笑。
這攜帶短刃的主意,就是此時站在元士維身后的一個高車兵提的。說是萬一墜馬,也好割斷馬蹬。
此時想來,竟是包藏禍心
若再細想,元士維分明就是想鬧出人命來,不管死的是李氏家臣,還是高車籍虎賁
元士維兩兄弟臉色急變本以為十拿九穩,定能激的全旅嘩變。但李承志只是三言兩語,竟就有將他們孤立之勢
再不能讓李承志說下去了,不然再一個兵卒都激不起來
“諸位,這些時日以來,李承志對我等何待苛刻動輒便羅織罪名,輕則鞭打,重則逐出虎賁。而皆是因我等當日空營之故,使其懷恨在心
只是短短的數日,竟有五十余位同袍被其開革軍籍諸位難道就沒看出,李承志分明就是在挾私報復,不徹底斷了我等的前程絕不罷休
敢問各位爾等哪位不是因父祖于疆場征殺、博命,甚至已然壯烈,才換來我等補入虎賁的機會,豈能因卑鄙小人一言而絕之
故而,不治李承志之罪不足以平民憤但凡有絲血性,但凡不愿辱了父祖英烈之名,便隨我一同請愿,問李承志之罪”
元士維吼的聲嘶力竭,好不慷慨激昂。
躊躇間,竟真有許多兵士走出陣列,行至其身后“我愿隨爾等請愿”
粗粗一數,竟又是五十六位,聚至陣前者竟逾一百二三
見李承志不但不慌,反而穩如磐石,且露著隱隱笑意,元演心里急的如同貓撓。
“若不加阻攔,任由其聚眾,豈不真就成了嘯營虧李承志還能笑的出來”
“為何要阻攔李承志雖待下極嚴,堪稱苛刻。但事事都做在明處,但凡刑罰,無不依足律令,何來挾私報復、欺壓凌辱之說不然何需元士維、元士孝等陳其罪狀,當本官是擺設”
元淵輕聲笑著,又支了支下巴,“至于嘯營,還差的遠你且看,自那十余高車兵將,元讞身后可再有人異動你再看,漢家五姓中,又有幾個弟子參與若還想不通關節,就仔細瞅瞅,觀戰虎賁之陣列中,是否有人在來回奔走,交頭接耳”
元演放眼看去,果如元淵所言。
他腦中靈光一閃“中郎之意是此時出陣的,皆是元士維同黨那些奔走的,則是在蠱惑、攛掇他人”
“便如迎敵接戰,非緊要關頭,自是不會主力盡出,多少會留些手段。這些人,便是元士維的后手。
但被李承志一逼,元士維不得不孤注一擲,手段盡出不得不說,李承志好一張利嘴,況且,你當李承志只是一昧強壓,而無料想過有今日之憂
既已料到,卻為何由之任之,只做不知便是想畢功于一役,便如此時”
元淵長聲嘆道“閑聊之時,李承志曾說過一句軍中無派,千騎百怪,某深以為然。只因兵主殺伐,自古以來都是以強者為尊,弱者只能附其羽翼之下才能生存。因此軍中獨行其事者極少
就如此時,陣內奔走勸說之人雖不少,對李承志心生不岔,蠢蠢欲動者也不少,但你見哪個盲目從之了只是因黨附的頭目不動,其下羽翼自是不敢妄動”
元演仔細了瞅,還真就如此
不對啊
便是軍中有派,看元讞等人的態度就知,對李承志心生不滿、或積怨者的頭目絕不在少數,既有人出了頭,從附聲討者就該很多才對,元士維怎可能一個都蠱惑不動
“只因李承志已料到此節,早做了安排。”
元淵指前軍陣說道“你未看到陣前那兩小子再者,只是百人演戰而已,李承志為何非要請你我觀陣,難道真是讓你我來看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