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廟門,門外就只有高文君,如癡了一樣的看著他。
之前就只高文君陪著高英,再看高英嚇的小臉兒慘白的模樣,猜都不用猜就知道,她豁出去一般予元恪碑前坦言之時,高文君必然是陪著的。該知道的,自然也就知道了
雖然事出有因,李承志還有生出絲絲愧疚“對不住”
眼淚“唰”的一下從高文君的眼眶中滾了出來“我我怎會怪你”
若非出征,再只月余,就該與她成親了
李承志更覺愧疚,有如發誓一般的說道“等我回朝,就求你過門”
高文君緊緊的咬著牙,重重的點著頭“好”
此地終究溫存之處,李承志替她緊了緊松開的裘領“走了”
就只短短兩句,高文君卻被感動的泣不成聲,竟連“保重”兩個字都說不出來。
直到李承志翻身上馬,與李亮漸行漸近,已成兩點虛影之時,她才緩過了一口氣。
身后傳來“簌簌”的聲響,又聽“吱呀”一聲,高英走出祠廟,掩好了廟門。
與來時心若死灰,了無生趣的模樣相比,高英就如換了一個人,容采煥發,滿面紅光。
高文君眼中依舊流著淚,臉色卻如隆冬寒冰“日后你再敢逼迫于他,我和你拼命”
“是姐姐對不住你”
高英有些愧疚,又小心翼翼的試探道,“若若有朝一日,他他心甘情愿呢”
“高奴兒,你不但瞎了眼,還瞎了心既便因你逼迫之故,他依舊覺的愧對于我,不然何需予我致歉,可見他之情深意重更或是,你忘了他那滿頭銀絲”
高英心中一疼,悵然若失先帝又是因為先帝
但隨即,她又開心了起來若非李承志重情重義,孤何需認死了他一般,覺得他比高肇還要可信可靠
更何必一想到他若有了萬一,就那般惶恐,認定日后必然會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只因她永遠都忘不了,元懌持刀刺來,他如瘋了一般的撲來時的模樣。
當時,先帝還被自己護在身上,元懌那一刀扎下來,十之刺的是自己
只是因為先帝么
孤不信
男女之情,妙不可言高英不信,李承志能對元恪情深意重,能對高文君心懷愧疚,獨獨就能對她冷血無情
真要無情,方才就不會在元恪陵前說那么多,講那般多的道理
雖然已不再奢望與他如何,但至少不用再擔心被人害了都無人予自己報仇,更不怕便是死了,都無人掛念
越想越是高興,又怕被人窺破心思,高英只能緊緊的板著臉,又喚著高英與她同乘。
馬車下了山,都已行至官道,高英才后知后覺的想了起來“當時你就在門外,可曾聽到他提及過陛下幼帝”
“你與他近在咫尺都未記住,何況我”
那時正喜出望外,心思恍忽,哪會聽那么仔細
不由的紅了紅臉,高英又聽高文君回憶著“我但有一口氣在,必護你周全,更不會讓人欺辱了你好似真未提到過陛下”
高英猛的一怔那夜于宮中,他好似也未提及陛下
是了陛下雖是承嗣,但總歸卻是元懌之子,而非先帝血脈。予私自情而言,在李承志心中不知比先帝和自己差了多少籌
原來,他自始至終都未敷衍自己,次次都說的是肺腑之言
早該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