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韶雙掌一擊,大聲贊道“逼的好”
李始賢連連點著頭,捋著胡須好不得意,好似深以為然。李承志卻氣的肺都要炸了。
好個鳥毛
罷了事已至此,陡之奈何
他幽幽的嘆了一口氣“故而,可請世伯助我”
如何助
李韶稍一思索,便知李承志的目的。
這遺部之底細,就如懸在頭頂的一把刀,遲早都會落下來。
但遲一日不如早一日,所以李承志才會急于與叛軍速戰速決,以盡歸回歸朝堂,或穩定局勢,或拉攏盟友,或隔絕消息。
包括為何要讓李始賢遷升沃野,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你我共出一脈,同氣連枝,便是無你今日吐肝露膽,該相助之時,我依舊會不遺余力”
李韶沉吟道“就是不知,你陳兵予陰山之北,意欲何為”
我要告訴你實話,說要造反,怕是你都不敢信
李承志暗暗一嘆“起先只是迫不待已,而如今,只是想留一條后路罷了”
后路么
確實該留。
時值如今,就連李韶也隱隱有了一絲直覺這天下,怕是會越來越亂
“遺部兵力幾何”
“就只六千”
遁走河西時,應該就有四千,這一年來才只增了兩千,沒多多少么
想用這點兵力逐鹿天下,無異于笑話,看來李承志真的只是為了留后路。
李韶又問道“民戶幾何”
“新近俘獲諸多胡民,大致有兩萬帳。”
李承志回的含含糊糊,并未提自發配往河西諸軍的罪戶中偷出的那萬余戶,更沒提李松將杜侖部丁壯殺了個七七八八。
“且看元氏,自道武帝立國之初,至今一百二十余載,歷代帝王嘔心瀝血,殫精竭慮,都未使元部歸漢,可見何其艱難故爾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定要慎重待之”
李韶稍稍一頓,模棱兩可的說道“此番征討,必有從逆之民,事后定會充軍。不如到時你我各自上書,請奏予朝廷,盡皆配予遺部以鎮邊”
哈哈,想到一塊去了
但何需這般麻煩,只需故伎重演,偷就是了
李承志起身,深深一拜“謝過世伯提點,晚輩銘記于心”
若只是提點,何需行這般大禮
李韶心知肚明。
跟著造反談不上,就靠李承志那點兵,比笑話還像笑話。
倒非不愿,而是李韶心有余而力不足。
就以元恪逼反元禧、冤殺隴西李氏諸多子弟、親族,打壓李氏近十年等行徑,但凡有些許機會,李韶早反了。
但部曲早已被逼的散盡,族中子弟人才凋零,便是反了,也是為別人做嫁衣,何苦來哉
故而留條后路不失為上策,但有萬一,也不至于舉族盡滅
思量一番,李韶又道“可要我予刁整、酈道元曉說厲害”
意思是讓那兩位盡量歸心,莫要掣肘于李承志。
李承志輕輕搖著頭“多謝世叔好意,等過了明日,再請世叔分說也不遲”
他有絕對的信心,明日能震的手下這一幫軍漢目瞪口呆,渾身戰粟。
包括李韶
子不語怪力亂神。
本意是指儒家弟子應遵從人道,對鬼神之說避而遠之。但李承志的嘴里,就成了圣人都說這世人無鬼神,那我信個毛
但越是對李承志了解的人,越是嗤之以鼻。
若非鬼神、天人之說,委實無法解釋發生在李承志身上的種種異像。
就如李韶,更如李始賢、李松、李亮
城外孤立著一座石屋,不算很大,但也不小。寬廣約有十步方圓,造型與城墻上的城樓一般無二。
就是有些黑。
為了讓李韶等人對天雷之威有足夠的認知,李承志便連夜讓李亮率兵卒予平地上造了這么一座門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