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奇制造出“閃熄”兩個符文字,只要在他的法力范圍內就能保持穩定的形態——這個范圍大約是他距離皮膚表層小于五厘米的區域——被他稱為“魔法場”。為什么是這個距離,能不能繼續擴展,這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畢竟目前只有一個擁有魔法場的“樣本”——也就是費奇自己,既是孤例也是特例,總結不出規律的。
意念移物也可以作用于法力符文,而通過不斷在魔法場中移動它們,費奇發現了三種軌道狀態。緊貼著皮膚是一種,符文本身的能量永遠是充足的;一厘米到三厘米左右的空間是第二層,符文字開始消耗自身,穩定性受到影響,就像一直在漏電似的。超過三厘米,符文字的消耗陡然變大,如果不去管它,最多三分鐘就會完全潰散。
好在只要將符文字移回皮膚表面,消耗部分自身的法力,就能重新回復穩固狀態——費奇覺得自己變成了某種電池。不過,他對于這種變化完全是欣喜的態度:這個世界法術的完整形態是什么樣子他不了解,但計算機是什么樣子他很清楚啊!
得益于上一輩子校園里那些“過時”課程、教材和考題的熏陶,費奇沒學到最前沿的編程方法,但充分掌握“上古”編程的各種技術,其中就有機器語言。雖說這玩意兒需要結合CPU指令集來使用,在這個世界沒什么用處,但其中的思想卻能夠移植過來,用在魔法上。
如果永黎世界的其他法師看到這一幕,會表示完全不能理解費奇的做法,絕對是“離經叛道”。但費奇相信當自己成功完成整個系統的時候,它會成為標準,其他的方法就會變成“離經叛道”。
想要做到那一步需要解決幾個問題,首當其沖是魔法符文字庫,這相當于活字印刷中的活字,自然越多越好。不過,目前只有能夠成為咒語的符文才可以在不斷重復的過程中穩定下來,而這樣的單字咒語極少,除了“閃熄”之外,費奇還知道一個“呔”,專門用來觸發法陣的——比如敲響警鐘。
單個符文字數量嚴重不足,那就只能繞路,使用“減法”……
等等,魔法的秘密怎么能夠在中直接解釋出來呢,這不是騙字數嗎?這個時候,最省事(偷懶)的辦法就是有個差不多全知全能的系統,“降下一道金光,他的腦子里突然就多了些知識”。講原理、擺設定已經沒人喜歡看了,還是從費奇的腦子里出來,回到故事中去吧。
巫瑪瑪的增強儀式非常順利,他在整個過程中一聲沒吭,表現出了強大的自制力。基于此,費奇在第三輪儀式的時候就給他用上增強藥劑,原計劃提早完成。
輪到特隆,他的增強儀式非常復雜,費奇擔心成功率。所以盡管特隆的一輪需要八個小時,但費奇還是給他整整做足了五輪。這種謹慎是有道理的,特隆的儀式遇到變故,但女神保佑,還是有驚無險地完成了。
費奇也制造了七個不同的符文字,正好可以湊出一條咒語。
“閃電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