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毅苦笑道:“我沒打算自己研究這個,只不過賺了點小錢想要在這上面投資,利用數學模型歸納等離子體湍流的流體數據,為托克馬克和仿星器的制造優化提供數據參考。”
“賺了點小錢想要投資?賺了多少?”
張教授感覺腦袋有些跟不上陸毅的思維,一名物理專業的大三學生不可能不知道研究這個需要耗費多大資源,這孩子是失心瘋嫌錢多了吧?
“初期穩定下來能建個超算和等離子實驗室應該有余吧。”
陸毅也不知道那個壓縮芯片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利潤,但發展起來每部手機都需要使用,每個通信基站也都需要使用,這無疑是一個讓人瘋狂的市場,玩超算和等離子體實驗室絕對綽綽有余。
建造超算和等離子實驗室沒問題?
張教授嘴角有些抽搐,他看出陸毅不像說假,但這越發讓他感到資本的邪惡。
要是每一位資本家都能這樣投入到科研中,何愁人類不能成為星際文明。
“超算方面我已經聯系好了,近期準備建設,現在差的就是怎樣獲取等離子體內部的流體數據,只有收集到等離子體內部的流體數據才有可能用數學歸納起來。”
陸毅把自己的筆記本放到張教授桌子上,接著道:“我初步的設想,是向等離子體內部發射氦3粒子,在等離子體對面設立一塊靶材料板用來收集氦3粒子撞擊信息,最后歸納這些數據用數學方式去分析。”
“這個實驗思路......”
張教授拿起陸毅的筆記本認真看了起來,因為本身是學物理的,上面的實驗設計和相關的數據還算嚴格符合邏輯。
看了一會兒,張教授搖了搖頭:“實驗設計很不錯,但這幾乎不可能實現,首先氦3粒子的發射強度無法達到這么大。
等離子體內部湍流作為一個混沌系統,要是氦3發射強度不夠,那么就算氦粒子足夠穩定不會發生性質改變,但也不足以穿透等離子體撞擊到靶向材料完成數據的收集,而是隨波逐流成為混沌系統的一部分。
并且等離子體溫度越高,這個運動強度也越大,需要的發射強度就越大。
但這不是意味越高越就好,太大的發射強度會讓粒子的碰撞直接發生粉碎,從而失去意義,發射強度小了又不足矣穿透等離子體完成數據的收集。
這是一個循環的死結。
另外就算被你制造出來相關的探測數據,收集到的數據你也無法計算。
雖然等離子體的運動可以用麥克斯韋方程組進行概括,但整個系統內部涉及到粒子數是一個恐怖數量級。
另外你發射的探測粒子不是一顆兩顆足夠,單次至少需要發射數萬粒子以上,收集到的數據才具有統計價值。
發射N個粒子,涉及到的運算量就是N的N個次方,再加上等離子體混沌系統自身的粒子數量,包括磁場干擾現象,這所有的運送量加起來能讓任何超算絕望。”
“教授,您說的這些問題我都明白,超算運算量不行,那可以用數學方法讓運算更加簡潔,或者多個超算聯合運算也行。”
陸毅點點頭,接著問道:“其實我想問的是,這個實驗思路有沒有問題,或者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實驗思路沒問題,當前對等離子體只能通過外部預測,而不是探測,要是這個實驗能完成,那對等離子體的觀測精度將會提高數個檔次,這將會是不亞于生物領域的冷凍電鏡的發明,足矣拿下一個諾貝爾獎。”
張教授把筆記本還給陸毅,搖搖頭:“但這個實驗在現實中注定是很難實現甚至是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