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聽明白了,馬普實驗室的示范堆建造起來,進行幾次試驗調整下設備儀器,那就可以說達到了商業化應用的標準。
畢竟仿星器可控核聚變裝置的難題不多,沒有托克馬克的磁面撕裂,磁島等問題。
解決了氚循環使用的問題,解決了等離子輻照帶來的高溫以及材料變性問題,解決了中子輻照的問題,那接下來的事情無非就是燒開水。
通過燒開水把核聚變產生的能量轉換成電能,在這方面大家都已經有了上百年的經驗,小意思。
想要更高大上,能量利用率高一點,那可以把磁流體發電和燒開水結合起來。
聚變釋放的能量和產生的高能中子在和鋰反應生成氚后剩余的能量,這些能量用來燒開水,核聚變另一個產物,也就是億攝氏度高溫的氦離子則可以用來磁流體發電。
偏偏這樣的方案和設計只能看不能吃,那個活動陶瓷夾層螺旋環繞等離子體軌道外徑的過程中,活動的穩定性要求很高,要如同絲綢般順滑,不能有太大摩擦和碰撞。
否則掉下來的物質進入到等離子體中會產生極大的污染,輕則核聚變反應停堆毀壞設備儀器,重則整個反應堆會發生爆炸。
在這幾個要求的背后,涉及到的加工精度卻是當前華國的工業水平無法達到的。
“陸陸,我們或許可以使用碳納米材料做第一內壁材料。”
坐在陸毅旁邊的張晴,跟林夢探討了一會兒后,突然說道。
“這個不行。”
會議室一位研究碳材料的專家搖搖頭:“碳納米材料耐熱性和抗輻照性能可以滿足第一內壁需求,但導熱性能太強了。
如果不能如同馬普實驗室那樣先隔絕第一內壁接受的等離子輻照,把溫度控制在鋰沸點溫度以下,直面等離子體產生高溫就會比散熱速度更快的傳導到后面,對包層造成汽化。”
“這個問題可以解決。”
張晴接過林夢建模分析出來的數據結果,自信地說道:“比如在第一內壁的碳納米材料和液鋰增殖包層之間加多一層納米陶瓷材料做溫度緩沖,這樣可以得到更多的散熱時間。”
“納米陶瓷導熱性很差,溫度會在陶瓷層上面積累,隨時間的推移,陶瓷層的溫度還是會超過鋰的沸點溫度。”
這次是王院士提出否決意見,陶瓷材料他在托克馬克上面試驗過,并不行。
“如果是多層呢?”
張晴把左手放在桌面上,右手重疊在上面,神情帶有點飛揚:“碳納米材料——陶瓷層——碳納米材料——陶瓷層這樣的多層復合結構,碳納米材料做快速散熱,陶瓷層做溫度緩沖,空間尺寸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單層材料加工的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