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一點多,視頻會議持續了12個小時終于在ligo項目組科學家們身心疲倦下結束了。
視頻中斷,陸毅看著自己分析出來的幾行數據沉默了一會兒,說道:“我們的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必須要盡快送上太空。”
“怎么了?”
旁邊正在整理筆記數據的張晴聽到陸毅有些急切的聲音,轉過頭詢問:“你是不是發現了什么,跟你詢問ligo的那幾個設備噪音數據有關?”
半天的視頻會議,張晴就察覺到陸毅問的問題幾乎都跟那被ligo項目組標注為設備噪音的數據有關,甚至最后還找ligo要了這幾年來探測到的所有類似數據。
所以現在聽到陸毅突然說要盡快把引力波天文臺送上太空,她頓時反應過來陸毅應該察覺發現了什么。
“你看這幾行數據。”
陸毅把ligo項目后面發過來這幾年探測到的所有類似數據中的幾行篩選出來,示意張晴看一下。
“很雜亂,跟一般的環境噪音數據有點不一樣,但卻又沒明顯重復特征,這樣的數據一般都會歸類于設備噪音。”
張晴仔細看了會兒,最終搖搖頭。
受環境噪音的干擾,除了2016年那一次黑洞相撞引起引力波信號強度大幅“增強”讓ligo確定了引力波存在外,其余的探測試驗實際上連ligo項目組都無法精準確定自己收集到的數據,它到底是引力波數據還是環境噪音。
大家只能先初步篩選對比,找出其中重復率很高或者其他特征很明顯的數據,然后再二次確定這些數據是不是某個天體發出來的引力波數據。
因為相比較周圍時刻變幻波動的環境噪音,天體發出的引力波數據會顯得更加穩定,數十年都不會發生改變。
“那是ligo在地面收到的環境噪音干擾太大,導致能夠探測到的引力波頻段范圍太小只收集到這幾行數據的一小截的緣故。”
陸毅嘆了口氣,隨后輸入幾行算式,重新把數據刷新一遍后說道:“你現在再看一下。”
“這是!”
張晴不由愣住了,經過算式的轉換展現在面前的數據不再雜亂,而是能看出明顯規律變化,只可惜數據并不齊全,就像是一段樂譜只截取了幾個音節。
“天宛四方向,這個是南門二方向,這是天鷹星系方向......”
張晴下意識看向這幾行數據當時檢測到的信號源,因強度太過細微再加上噪音干擾距離已無法測量,但信號源方向卻還是清晰可辨。
這就跟恒星光芒傳播太遠蘊含的信息已丟失,卻依舊能辨認出方向是一樣的道理。
“陸陸,你認為這是什么?”
看著這遍布全天域各個方位的信號源,張晴下意識地詢問。
“不知道,可能是我們并不知道的時空規律,也可能是外星人留下的痕跡。”
陸毅搖搖頭,正是因為看不出來所以他才想要盡快把自己的引力波天文臺送上太空。
只有太空那更安靜的環境,才能更清晰地傾聽這來自遙遠時空的信號,從而嘗試破解上面的信息。
至于詢問系統這幾段數據涉及到的理論知識?那以億為基礎單位的積分直接讓他放棄了從系統那尋求答案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