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陸毅兩人到達江城航天工業基地的時候,時間已經是傍晚。
拿到衛鴻手中最新的獵戶座結構圖,會議室中所有工程師一看頓時不由瞪大眼睛,說道:“這不就是一個大號喇叭嗎?”
“是一個喇叭形狀,在火箭發動機的噴嘴基礎上改進的。”
衛鴻翻開下一頁,指著那密密麻麻以特定形狀把整個喇叭圈起來的超導線圈,說道:“這款發動機的精髓在這里,整個發動機制造完成后并不是像火箭發動機噴嘴那樣凸出來,它是一個凹下去的形狀。”
“最窄處才9.36米,你確定氫彈在這里爆炸不會直接炸開花?”
普通火箭發動機噴嘴直徑才3米多或者5米,9.36米算得上是超級巨無霸了,不過當想到這是以氫彈為動力源的發動機,這9.36米窄小的空間要承受住氫彈的爆炸沖擊,大家頓時就覺得夢幻起來。
“這一款發動機并不會持續地輸出做功,所以這個隔絕磁場它只需要承受瞬時的沖擊,隨后沖擊波就會往下膨脹擴張衰減。”
衛鴻自信地說道:“我計算過了,間隔時間超過3分鐘,小型630噸當量以下的氫彈都能擋住。”
“630噸TNT的能量以氫彈爆炸的形式釋放,0.001秒內將有超過兩萬億焦耳的能量在釋放,這么恐怖的能量困在9.36米的空間內,單憑石墨烯超導線圈形成的磁場不可能承受吧。”
另一名工程師在大概計算了下,依舊不相信在這么窄小的空間內能承受住630噸當量的氫彈爆炸。
畢竟相比較TNT或者普通炸藥的慢爆炸,氫彈爆炸的能量釋放時間會更快,會在極短時間內把能量宣泄出來,也就是說單位瞬時的能量輸出更驚人。
“是承受不住。”
衛鴻點點頭,解釋說道:“就算超導石墨烯導線線圈生產的磁場能夠束縛住大型核反應堆的聚變能量密度,實際上磁場最多也只能正面承受183.4噸當量氫彈在9.36米空間內的爆發。
不過承受不住,跟擋不住是兩個不一樣的概念,兩位把參數數據翻到第17頁,上面整個磁場抵擋沖擊構造原理以及數據模擬分析過程。”
衛鴻打開自己的筆記本把獵戶座發動機參數的17頁導出來,說道:“經過多次數據模擬計算,磁場在630噸當量氫彈的爆發下只能承受0.134秒到0.136秒的時間,不過獵戶座發動機喇叭噴嘴后方的線圈其實是有兩層的。
通過計算的第一層磁場承受不住的時間,提前對第二層線圈進行通電產生新的磁場。
電終究比氫彈沖擊波要快,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很巧妙擋住氫彈第一波最強烈的沖擊。”
“要是第二層磁場也破滅了怎么辦?”有人提出疑問。
“第二層不會破滅。”
衛鴻搖搖頭說道:“氫彈爆炸的能量沖擊巔峰已經過去,在爆炸發生后的0.1秒絕大部分能量就已經進入更廣闊的發動機噴嘴區域,所以我們只需要抵擋住第一波沖擊就行,隨后殘留的沖擊已經在磁場的承受范圍內。”
“這一個過程需要提前對第二層線圈通電產生磁場,請問兩個磁場的相互干涉現象要怎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