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讓正在建造千萬噸戰艦的太空塢轉移到南北兩極前面,先利用大型太空塢遮掩掉一部分陽光,并借助太空塢上面的設備先生產遮光板,確保南北極不出問題。
地球其他地方環境短時間內可以變糟糕,但南北極絕對不能出現意外。”
陸毅語氣嚴肅的說道,在地球的生態環境中,南極北極是最為特殊的兩個點。
亞馬遜森林沒了,地球最多氧含量發生一些波動,但卻不會動搖環境根本,畢竟地球氧平衡主要是依靠海洋中的藻類呼吸。
可要是南北極融化了,沒有了南北極進行熱量的調節,同時南極北極大量冰川融化成淡水涌入大洋之中,那也能引發洋流的變化。
地球洋流的分布,除了受到月亮潮汐引力的影響,風的因素,還有就是熱鹽效應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勻產生。
其中月亮潮汐引力的效果一般,海風只能影響表層海水的海浪,只有熱鹽效應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勻再加上地球的偏轉力,才是帶動整個海洋洋流運動的根源。
一旦南北極冰川融化,大量淡水涌入海洋,那洋流必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屆時地球就會如同電影《后天》一般,熱循環的平衡被打破,季風改向,各種大氣類極端天氣頻繁發生。
當現實往往會比電影更恐怖,因為南北極融化,人類不可能短時間恢復南北極的環境,環境也不可能像電影那樣在一兩個月就穩定。
它就如同倒塌的多米諾骨牌,崩潰會在短時間內發生,可重新穩定卻要花費數十年之久,到時米國別說遷移到墨西哥,就算遷移到赤道都不管用。
“陸教授,保護南北極就是保住地球環境這沒問題,可是南北極地區接收到的太陽光能量也是全球最少的。
如果地球其他地區的能量過高,最終環境的能量還是會傳導到南北極,這樣感覺應該先對赤道區域進行遮光反射,這才能最大程度的減少地球的能量收入。”
一位聽得懂中文的德國科學家提出疑問。
因為這件事情緊急,所以就算在這樣的多國會議中他也沒說本國的德語,而是說在場幾乎所有人都聽得懂的英語。
在太陽活動突然增強后,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元首和科學家加入了這一個視頻會議。
也就是在獲得了牧巴文明的計算機技術和系統架構后,人類在計算機領域和智能系統領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然這個臨時搭建起來的視頻會議平臺還真承載不了全球各國各地這么多的視頻請求。
“這一個傳導也是需要時間,我們先保住南北極,那留給我們的時間才會更多,才能有充足的時間去處理其他區域的問題。”
陸毅也是換上了英語,說道:“至于其他地區的能量問題,在之前發現熱危機隱患的時候,各國就有準備。
只不過之前這個準備因為太陽活動進入小冰河期,太陽活動降低了百分之2.3,所以暫時沒能用上。
現在太陽受到攻擊引發活動增強,那正好可以把之前的準備用上。”
陸毅把熱泵和光纖激光器的結合,從環境中吸取多余的能量再向外太空排放的計劃說了出來。
原本這個計劃,是準備在能量大幅度生產使用,熱危機隱患凸顯后,3大國用武力強行在赤道區域進行地球環境能量的排放,用來平衡地球環境的。
不過現在太陽受到了青藍人的攻擊,導致太陽活動大幅度加劇,那也沒必要限定赤道區域了,海水比較多比熱容比較高的海洋區域都可以。
熱泵計劃無法完全排放掉太陽活動增強帶來的地球能量提升,但卻可以拖延環境崩潰的時間,為太空遮光反射板的鋪設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另外對太空遮光板的鋪設,我給一個提議,因地球拉格朗日平衡點的存在,合格的太空遮光板是需要搭配太空發動機才行。
不過現在我們已經沒有這么多的時間去搭配太空發動機,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控制系統,去控制這么大數量遮光板的平衡運動。
這樣我們可以對遮光板進行改造,邊緣加上磁線圈,通過磁排斥的原理讓太空遮光板不會因失去平衡而碰撞到一起。
這樣只需要不斷的生產遮光板,然后往太空軌道中布放就行了。”
“陸教授,這會引發連鎖反應,在太空上演一場碰碰車的歡樂盛宴。”
瑞典一名科學家腦海中浮現出陸毅布置太空遮光板的思路,頓時露出一絲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