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人生經驗類似于模糊運算,所以人類能通過時間積累,人老成妖。
可科研,首先要的就是精準性,科技越發達涉及到的理論就越復雜越深奧。
如果你沒有天賦,如果你智商不高,哪怕花費再多的時間你也不可能進行理論的新突破。
再則人類大腦的記憶機制,決定了時間的積累并不是真的有那么牛逼。
20歲的你,請問還能記住8歲時候你經歷了什么事情嗎?別說8歲,就連去年經歷了什么你都記不住!
一件事情你不刻意去記,不用多久記憶就會模糊忘記了。
哪怕刻意去記了,隔幾天就去回想重新記憶一遍,最終腦海中你記憶到的這件事情,原先這件事情的模樣也會大相徑庭。
人類大腦的模糊記憶和淡忘性,會讓你陷入了記憶死循環,新的內容剛記憶完,卻發現以前記憶的內容卻忘記的差不多了......】
當時老蘇同志幾人對這個觀點認可卻不認同,他們認為人類的大腦可能會是人類的一個限制,但距離這個限制還遠未達到。
甚至陸毅當時雖然沒說話,不過也在心底認為人類潛力遠未到盡頭,就算潛力到盡頭,那更多也是壽命限制。
是知識量越來越多,基礎知識學習需要的時間越來越久,平均不到百年的壽命讓人類的潛力受限。
然而現在三省吾身回顧往事,人類先天智慧的限制一直都在,并隨文明的發展越來越凸顯。
從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到一元一次二元一次方程,幾何,函數,微積分、數論,拓撲學......
從簡單的滑輪,摩擦力,壓強,磁場,萬有引力到相對論,量子理論......
需要學習的舊知識越來越多,新知識越來越深奧和復雜,人類現在教育的普及,大學生的數量是百年前的百倍甚至數百倍,可年輕新生代的科學大佬卻越來越少。
受教育的基數大了,科學大佬卻少了,這除了需要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未嘗沒有前沿理論越發深奧,對智慧和天賦要求越來越高,開始逐漸逼近人類大腦極限的原因。
甚至這個先天智慧的天賦限制,在中學時期就已經體現出來了。
高中數學、物理這兩門學科,當年陸毅稍微用心一點甚至課后借同學筆記摸索一下就沒壓力。
可總有一些同學比如張亮,百般努力認真做筆記,還經常找陸毅詢問,可數學和物理成績依舊是半生不死。
付出多倍其他同學的努力,成績卻還比不上物理數學不時睡覺的陸毅。
智慧和天賦的問題,有時候真不是時間和努力就能彌補的。
“那人類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張晴去繼續忙,陸毅沉默思考了一會兒,對腦海中的low逼系統詢問道。
【389萬積分!】
不出陸毅所料,他剛問出口,眼前就冒出一個積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