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鳳風風火火的開車回她們的家梅子井村,至于張婧,她有看到,但是,她選擇性的當沒看見,所以不會因順路就把張婧也撿回去。
梅子井村有時也被人簡稱梅村,屬鄉直轄四村中的一個自然村,在鄉的最邊緣,共約五百人口。
人人想趕回家過端午,當天的圩市散得早,大街也沒了多少人,擺攤的也在收攤準備回家,路上不堵。
電動小三輪車嘟嘟忽忽的穿過街,轉進大巷過小巷,一陣七拐八彎,晃晃蕩蕩的回到梅村。
樂家住在村東邊,周秋鳳開著小三輪車,沿村里的水泥硬化路直奔東邊,剛走到村中央,遇上張婧媽媽吳嫂子開著電摩車過來,相互讓路時,吳嫂子大聲說話“秋鳳啊,你又去接樂樂了啊,莫說別人,就是我也快以為你們是一家人。”
“嫂子說什么話呢,遠親不如近鄰,我上街賣貨順便捎帶一下小樂樂也沒什么啊,我沒看見你家張婧,看見了的話我也一樣會捎帶回來,反正回來都是空車,捎一兩個小孩子又不會累著人。”
吳家嫂子張嘴就是刻薄話,周秋鳳心里不喜,立即就還了一句。
“噫,你沒看見我家小婧她看到你呢,剛打電話叫我去接。”吳嫂子沒討到好,立即又變了話
潛意思就是你睜眼說瞎話。
“我怎么沒看見人”周秋鳳做頓悟狀“哎,吳嫂子,你家張婧也真是的,她跟樂樂不太合得來,怎么連看我也不順眼,不肯喊我,叫我一聲的話,我一起捎回來不就是了,也不用吳嫂子你多跑路。”
這到頭來還成了自己孩子的不是吳嫂子被嗆得啞口無言,也不耍嘴皮子,開著電摩去接孩子。
{}無彈窗天下無不散之宴席,無論曾經相處得融洽也好,不合睦也好,高考一過,大家各歸各家,各找各媽。
杜妙姝本身住縣城,她的父母到學校接孩子,杜同學臨走抱著樂小同學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離別之苦,被樂同學連推帶搡的推給杜爸杜媽領走。
平靜的在學校住了最后一晚,樂韻第二天一早起床,擰行李,離校回家。
無人送別,也無人同行,她一個人就那么清淡的離開,就如當年她自己到學校報道一樣,沒有傷感,也沒有戀戀不舍,三年中好的也好,壞的經歷也好,都成了過去,人,應該向前看。
她本來想去看看李爺爺的,行李太多,提著不方便,決定先回家,當然沒忘打電話致以端午節的問候。
房縣轄12鎮7個鄉,樂同學出生于最偏遠的九稻鄉,從縣里去九稻的最早一趟長途車八點始發,如果趕不上點兒,那就得等九點半的一趟,樂韻不到七點就起床,到汽車站還不到七點半,買票再去吃早餐,等到點上車。
同鄉有三十幾個學生在縣城幾所高中讀高三,早上也有人和樂同學一樣趕早車的人,樂韻回到車上,發現張婧也趕同趟車回家,好在一個坐最前面,一個坐靠后的地方,沒什么交集。
九稻離縣城一百五十多公里,汽車搖晃三個多小時,將近十一點半才到鄉里,。
6月9日,端午節。
端午是個大節,也是農村最傳統的節氣之一,家家戶戶過節,空氣里處處飄蕩著粽子香味,還有艾葉菖蒲的味道。
車子在鄉里露天場地停車,樂韻不想與張婧打照面,從前門下車,她有一只拖桿箱,一只大編織袋行李包,一只背包,裝有洗涮用品的桶,全塞得鼓鼓滿滿的,搬著上下車不方便,分兩次搬。
“樂樂,樂樂-”樂同學擰下一只大編織行李袋轉身去拖行李箱時,一個皮膚黝黑、三十多歲的女人開著一輛最適合老年人代步的電動小三輪車到汽車前頭,一邊喊一邊剎車下地。
聽到熟悉的聲音,剛一腳踩到汽車門階梯的樂韻,收回腳望過去“鳳嬸,你今天還出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