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應回帶著李長安來到長孫肅的營帳時,長孫肅正與另外兩名中郎將和幾名負責把守皇城十二門的都尉議事。可李長安卻知道,因為端陽遇刺一事,崇安帝為了安撫長孫肅,特意給了他一個月的假期。
由此可見,長孫肅其人果然盡忠職守。自己都已經麻煩纏身了,還情愿住在皇城夾道里,不愿回武平侯府享受高床軟枕齊人之福。
可無論李長安對長孫肅的官迷有多少腹誹,他這一路行來卻也已清楚地意識到羽林衛守衛皇城堪當一句“布陣得當、固若金湯”。縱然是熟知古今中外戰例的李長安也幾乎挑不出錯來,只得對長孫肅的治軍之能表示嘆服。
不管怎樣,上司是個行家里手總比讓個門外漢對自己指手畫腳舒服的多
李長安很快收束心情,上前向長孫肅抱拳一禮。“屬下李秀寧,見過長孫統領。”
“免禮。”長孫肅抬頭望向眉目含笑、英姿勃發的李長安,不知為何,神色竟略有些恍惚。
長孫肅還記得那還是在建興年間,他的長子霆風同樣是十六歲就來到惠宗陛下的身邊任羽林衛都尉。上任不滿一年,父子倆就趕上了奪門之變。那一晚,是他的長子霆風帶著一營的三百將士死守住了第三重宮門。待長孫肅親自領兵救援,三百羽林衛只有不足二十人存活且人人帶傷。戰友的尸體橫陳遍地,可他們卻沒有一個棄械而逃。
長孫霆風或許的確謀略不足,做不到百戰百勝且游刃有余,可他卻能讓他的弟兄們心甘情愿地追隨他死戰到最后一刻。通宵達旦的廝殺,敵人在他的身上留下了無數創傷,其中最明顯的一處正是被四皇子射出的利箭擦傷了額頭。從此,長孫霆風的額上刻下了一道永遠都無法消失的傷疤。
長孫霆風雖武勇無雙,可終究也是少年心性,對自己“毀容”一事始終耿耿于懷。而正因如此,惠宗陛下才會御賜了額飾給自己的外孫,讓他用來遮擋傷處。
后來,出于為尊者諱,世人不再提及奪門之變。他們只知惠宗陛下愛重長孫霆風,竟親自為其設計額飾。可卻極少有人知道,這額飾的由來從來與血脈恩寵無關,那是長孫霆風用自己的鮮血和忠勇換來的榮耀。
建興三十五年,長孫霆風戰死。世人皆言是長孫霆風利用恩寵鼓動惠宗對東燕再起兵刀,連累無數大陳將士,最終自己亦死于輕敵冒進,委實是志大才疏。可唯有長孫肅才知道當年惠宗一意孤行起兵伐燕,他和兒子也曾一同冒死進諫。
但是,經歷了奪門之變的惠宗陛下終究不再是原來那個自信、強勢、英明的圣人,他的自信變成了自負、強勢變成了霸道、英明變成了昏暴。
為之奈何為之奈何
長孫霆風朗笑著對自己的父親說“不過是,文死諫、武死戰”
長孫肅這輩子都會以這個兒子為榮,但那個時候,他作為父親也曾想方設法試圖代替兒子領軍出征。但是,羽林衛的地位向來等同于中央軍,若非國變,羽林衛便不可輕動。剛剛經歷過奪門之變的大陳朝,是再也經不起一絲一毫的疑懼驚變了。
長孫霆風戰死后,長孫肅仍舊沉默地守著皇城、守著羽林衛,迎來送往三任帝王和無數澤袍。可卻再未見過一個,能如長孫霆風一般將一身紅色胡服穿出烈焰般蓬勃氣勢的羽林衛都尉。
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