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六叔駕著馬車載著李承宗和韓長安,在兩名捕快的步行陪同下往晉陽縣城趕去。
晉陽城始建于春秋末年,由晉國大卿趙簡家臣董安于在太原盆地北端晉水北岸,懸甕山東側修筑而成,向來都是北方軍事重鎮。又經秦漢兩朝不斷擴建,迭更為太原郡,下轄七個縣城,晉陽縣正是其中之一,且向來為郡中政治中心。
然在這個歷史位面,晉陽先經三國之亂又有五胡之亂,直至薛烈建立陳朝,原先的晉陽城幾經戰亂已是破敗不堪。考慮到晉陽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仁宗在位時又耗費了大量資財在龍山重建晉陽城,這才有了如今的晉陽縣。只是時移世易,這晉陽原本的政治中心地位早已讓渡給太原,卻是再也回不來了。
仁宗年間政治清明,是以如今印入眼簾的晉陽城墻皆為磚石結構,城墻高度則在五米上下。只因少有維護,這城墻的墻體已經略有風化,看著很是斑駁。更有那墻角下有幾處城墻地基被風雪泡爛了,韓長安等一行人進城時正見著有不少勞役正在修補,只是他們修補城墻時所用的材料卻并非磚石而是粘土。
注意到這情況,李承宗不禁搖頭嘆息“若是遇上戰事,這幾處新修的城墻不正是破綻嗎也不知如今的晉陽縣令究竟是誰”
韓長安聽著這話,只得強忍著翻白眼的沖動在心底感嘆一句我這舅舅當真是憂國憂民
一入晉陽城,離晉陽縣衙自是不遠了。抵達目的地的韓長安仔細一看,這縣衙修地中規中矩,縣衙外放著一副登聞鼓,鼓槌就擱在一旁,也無人看守,不禁微微皺眉。
在原本地球歷史位面,這登聞鼓的制度始于魏晉時期。宋朝以前,普通民眾可擊鼓鳴冤。宋朝以后,擊登聞鼓的條件日趨苛刻,至清朝已形同虛設,并規定擊登聞鼓者,先杖責三十,以防止刁民惡意上告。所謂的未見官先打三十這句俗語,正是源自于此。甚至,杖責三十都算是輕的。
在地球歷史位面早年曾有一部電視劇名為楊乃武與小白菜,說的是清末時的一樁疑案。同治年間,楊乃武與葛畢氏被人誣告通奸殺夫,兩人不堪官府嚴刑拷打無奈認罪,身陷死牢,含冤莫白。楊乃武的姐姐為了給弟弟伸冤,可是實打實地以一身血肉之軀滾了一回釘板才摸到了鼓槌。
可即便是在宋朝之前,要擊登聞鼓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少不愿為俗務纏身的縣令會在那登聞鼓旁安排一名衙役,由衙役代為擊鼓,美名其曰保護官府財產,愛護百姓。可事實是來告官的百姓若無豐厚孝敬,是絕難請動衙役擊鼓的。
而在這個歷史位面,雖沒了晉朝,但登聞鼓卻仍如約而至。韓長安一直相信,在貪污受賄方面,人類的智慧是無窮的。既然登聞鼓已然出現,那么負責擊鼓衙役就不該缺席。晉陽縣令居然不曾安排這個職位,這其中的道理顯然十分耐人尋味。
“王叔”
韓長安正想出言相詢,哪知一抬眼就看到這一路行來始終唉聲嘆氣精神萎靡的王德發和另一名捕快,此時卻如同兩只中箭的兔子一般撒腿沖進了縣衙。兩人一邊跑,還一邊大呼小叫“來人快來人救命啊”
韓長安
“大郎”六叔冷笑著湊到李承宗的身前,低聲請示。
“罷了,不必理會。”李承宗卷起衣袖拎起鼓槌,往那登聞鼓上重重地砸了下去。
咚咚咚
鼓聲如雷,不一會,整個晉陽縣衙就都被驚動了。
親眼見證李承宗一振衣袍,穿過一眾手持水火棍的衙役,負手走入縣衙,向那官服在身縣令傲然道“在下李承宗,攜子侄韓長安應訴而至。”
縱然韓長安曾對這便宜舅舅多有嘀咕,此時也不得不在心中嘆服書生意氣傲王侯這個逼裝的,我給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