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興三十五年一戰緣何而敗”李長安突然問道。
那時大陳不缺戰馬、不缺精兵強將,也不缺糧秣輜重,李長安想不通惠宗為何會輸。
這種軍事上的問題,李雍一介文臣原本未必能說明白。但建興三十五年的一戰他失去了兩個至親,在之后的歲月里早不知將這場戰事復盤過多少回。
“輸在天時、輸在地利、輸在人心。”李雍沉重嘆息。“自從建興三十三年起,北地接連大旱,草場消失河道干涸,為維持生計,東燕已將王庭逐漸南移。而我大陳原先掌握的地理環境,也已有了極大的變化。此外,原先與東燕接連征戰的府兵最長的已服役超過十年,最短的也有五六年。建興三十一年大勝,惠宗金口玉言,暫且休養生息,允府兵還鄉。結果,不到五年又強行征召,老兵厭戰、新兵膽怯,豈能不敗”
這些話,開戰前李鐵也曾向惠宗上過奏章。只是惠宗一意孤行,又為之奈何
“另有,往年出征,糧秣輜重由惠宗總攬,朝廷政事有懷憫太子從旁輔助。然建興三十五年,懷憫太子已死,新太子未立,惠宗對世家出身的官員猜疑更重”
這話,李長安聽來卻忍不住微微皺眉。
薛氏一脈草根出身,本就與那些世家大族不是一路人。世家大族表面恭敬并無篡立之心,實則他們想做的是“立皇帝”,是趴在這個王朝身上大口吸血的寄生蟲。
顯祖薛烈因對異族仇恨更深,輕易接受了南方世族的請降,以為可以盡快團結天下漢人興復華夏,實不知是將一個偌大的泥潭丟給了子孫去趟。仁宗皇帝死的不明不白;惠宗的三個兒子最后都死于非命,這背后難道就沒有世族的推波助瀾
甚至,惠宗為何非要一意孤行于建興三十五年再次掀起大戰是不是因為奪門之變,讓世族看出了皇城的虛實薛清軟弱,在位時對世族步步相讓。倘若那時世族手上還有強悍府兵,那這天下還會是他薛家的天下么
李長安暗自揣測,這多半是惠宗的一場豪賭。賭贏了,薛氏再立威勢,以無上軍威破世族合縱連橫;賭輸了,就把薛氏和世族都拖入政斗的泥潭,大家一起比爛,待時而動。憑以往的光輝戰績,惠宗或許想過這一戰不會贏地太輕松。可他卻沒有想到,這一次,勝利女神竟沒有站在他的身側。
而李家出身草根,若非惠宗知遇賞識,李鐵縱然出人頭地也絕難在生前就踏入世族的頂級社交圈。是以惠宗要賭,作為惠宗鐵桿的李鐵也就不得不跟著下注。或許李鐵也曾暗自想過若能賭贏,他日李家成就衛霍之功亦未可知。可惜,最終的結局卻是李家自此遠離賴以發跡起家的軍權。而李雍縱然文名極盛,在朝堂也終究是獨木難支。李雍辭官后,憑李承宗之能難以支撐李家門楣。若李夢得李探微兩兄弟將來仕途不顯,則三代之后李家必定泯然于眾,再次被世家排擠出圈。
戰事的失敗,眾多心腹愛將的戰死,惠宗自然也是心痛的。而更要命的是,薛清這個兒子實在是爛泥扶不上墻。但薛清之后的幾個孩子,都還幾乎是個娃娃。萬般無奈之下,惠宗只能將期望寄托在“好圣孫”身上。
皇位傳承的這件事,惠宗到是比地球位面的晉武帝司馬炎靠譜多了。在冊立薛清為太子后,他又火速冊立薛敬為太孫,定鼎他的皇位繼承權。而薛清在這一點上也十分“爭氣”,他登基后雖說廣納后宮,可卻僅有薛敬這一個兒子。最終,也是這個兒子順利繼位。
然而
萬萬沒想到,薛敬是個神經病
因著那點師徒情分,李雍不肯多說薛敬的不是,只稍稍點評了一番薛敬在位時的政策。
大方向仍是大力提拔草根官員,降低世族官員對朝政的影響。只是因為真宗在位八年碌碌無為、節節敗退,薛敬面對的時局顯然更加艱難。好在建興三十五年的那場大敗,世族也一樣元氣未復,輕易不敢起兵造反。薛敬又終究是個實權皇帝,是以親政之初的那些年,他借口世族官員抵抗新政、貪污受賄、虐民生事,很是砍了不少人頭。世族雖在背后痛罵他暴戾,可畢竟自己過犯在先。于是,在性命的威脅下,也只好對科舉一事稍稍讓步。
然而,薛敬畢竟年輕,對人性洞察不深。他萬萬沒想到,被他提拔的草根官員也會羨慕世家大族,為官后甘心依附世家大族。對于這些背叛自己的人,薛敬對他們的仇恨顯然比對世家大族更深,處置他們的手段也更加酷烈。
再加上他不修私德,即便是在后宮也動輒殺人。所以到后來,朝野上下就都知道薛敬是個嗜血暴虐的瘋子了。
連自己的家都搞地跟屠宰場一樣,也是服氣所以,別管究竟是誰幕后指使,最后又是誰親自動手讓你“暴斃”。但凡你真有惠宗相信的那般聰慧,你也應該早料到自己的結局了吧畢竟,當皇帝從來都是高危職業,被謀殺實在不是什么新鮮事。
李長安滿不在乎地想著,順口安慰一臉悲切的李雍。“爺爺,逝者已矣,別難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