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相信,鐵定是他最后的坦誠濃濃地打動了鐘本。只在他們見過面的第三天,朔州軍營就悄悄地給李長安的礦區送來了五百輔兵。十天之內,三千輔兵和五十名負責看管他們的正兵就全員到齊了。
這其中,就包括李長安的故交、長孫臨云的親舅舅崔炎。為此,李長安再度堅定了與知情識趣的鐘本長久合作的心。
有李延齡帶著黑牛玄武在陰館坐鎮,他沒有急著回去。工人陸續到位,后勤就成了重中之重。
好在李雍在決定辭官歸鄉后也沒閑著,除了去年鐘遜讓給李家的六百畝良田以及李鐵當年在河東為李家置辦的產業外,之后的一年里李家又陸陸續續在晉陽和河東買了不少田地和鋪面。如此七拼八湊,李家在太原郡已然擁有了二千畝土地和近十家鋪面,就勢力而論,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本地豪族。
而面對新生事物,李雍的態度顯然要比鐘本謹慎地多。李長安交給他曲轅犁的圖紙,李雍在著人試制試用之后,才最終答應將李家在晉陽置辦的四百畝土地的規劃權交給李長安。并約定,一年之后觀其后效,如果李長安的安排確有可取之處,那么李家的所有土地會全體跟進。
雖說晉陽離陰館委實是遠了點,但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聯合發展本就在李長安的規劃內。是以,在得到李延齡送來工人到位的消息后,李長安便寫了一封信安排陰館的基建事宜,而他本人則又快馬趕回了晉陽。
回到晉陽的時候,時間已經不緊不慢地來到了五月。這個時間點,連夏耘都已經開始了。但李長安對此卻并不感到遺憾,只因農業方面他的確毫無經驗,成功將韭菜和麥苗分清楚還是穿越以后的事。
對于推動農業進步這件大事,除了提前發明曲轅犁之外,李長安目前只能貢獻三個專有名詞套種、堆肥、滴灌。
然而,小麥與大豆的套種勤勞聰慧的勞動人民早在三國時就已經摸索出來了。而傳說中臭氣發生量少的好氧堆肥工藝,李長安僅僅只是圍觀指點了半天,就已經干嘔了三回,連當天的晚飯也給省了。好在堆肥這件事勞動人民一樣早有概念,李長安的指導僅僅只是將堆肥步驟更加細化和科學化,第二天就用不著他了。
至于滴灌,在動力設備和塑料管還沒發明之前,如果只靠長毛竹來完成這項精細化的灌溉任務李長安覺得,還是給莊戶們一人發一個水瓢吧。
但這卻并不意味著李長安無事可做。畢竟,在農神袁隆平和化肥尚未出現之前,無論有種田這項天賦技能的華夏人如何汗流浹背精耕細作,吃飽飯始終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那么,在主食供應注定不太充足的前提下,李長安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增加副食品的品類。
于是,他將目標對準了畜牧業。
望著流血慘嚎的小豬仔,豬圈外的李大木和李立春瑟瑟發抖。“原來母豬也可以劁的嗎”
劁豬這門技藝,早在漢時就已經有了。可據李長安所知所見,目前養豬的農戶只會對公豬進行閹割,母豬閹割卻幾乎沒有。但其實,無論公豬母豬,都唯有戒絕情愛,才能化悲憤為食欲,從此四大皆空一心長膘。
“我都閹了三頭了,你們學會了嗎”李長安轉身將沾著血的明亮小刀塞進李大木的手里。“別干看著,自己去試試。”
李大木拼命搖頭,又將刀子塞給李立春。
李立春臉都抽了,怪叫道“你爹是屠戶,你連劁豬都怕”
“你不怕你不怕你去啊”李大木甕聲甕氣地懟他。
“你們倆到底誰先上我這都快臭死了”仍站在豬圈里的李長安一面催促,一面急忙從臭烘烘的豬圈里走出去洗手。
李立春一噎,片刻后,他將刀子塞給李長安身后負責看圈的莊戶,大聲道“劁豬沒前途我不學”
李長安一臉詫異地看著李立春。“你以前不是說很羨慕貨郎能走街串巷嗎劁豬匠也可以啊,工作比貨郎輕省、掙的還比貨郎多呢。”
“我不要”李立春堅定搖頭,“我要跟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