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文明還未真正起作用之前,無論是世族還是皇族都會用盡各種辦法,努力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封閉的生態圈。追求農業、工業、商業甚至是軍事上的自給自足,不斷提升自己家族的綜合實力。如此一來,進,貴不可言;退,也足以自保。
在李長安未出現之前,由李雍頂門立戶的李家一直都是名大于勢。如今李雍告老辭官,李延齡知道,李雍這是將“造勢”的期望,全都壓在了李長安的身上。
既有李雍假作不知,又有李延齡從旁掩飾,李長安在工地上是愈發精神十足馬力全開。非但一日三餐不見人影,就連晚上睡覺也多半睡工地上。如此勤勤懇懇干了近一個月,一棟三層樓面的大酒樓終于拔地而起。
李長安喜不自勝地跑回李家請李雍為他的新酒樓提匾,李雍卻板著臉要求消失了大半個月的李長安先參加他的新生入學儀式。
原來,李雍的招生計劃歷經三輪筆試一輪面試,終于優中選優招了學生二十五名。明日,他們就將行正式的拜師禮。
李長安拿起新生花名冊看了一眼,鐘家鐘機的次孫鐘玳、鐘林的長孫鐘瑞,還有鐘璦三人排在了前三。鐘家之后,河東呂家、汾陽鄭家也各有兩名弟子入選,還有十四個名額則落在了太原、秦地、中原三地世族子弟的手中。最后四人,則是平民出身。
注意到張家并無人入選,李長安心底愈發熨帖,順手攀住李雍的衣袖笑道“明日拜師禮,爺爺但有吩咐,孫兒一定盡心。”
李家的拜師禮沿襲孔孟,根本無需李長安搞什么創意。是以,李雍只白了他一眼,輕描淡寫地回道“先去換衣裳罷酒樓匾額,容老夫思量幾日。”
李長安今日回來,身上還穿著粗布褐衣,雖不曾滿身風塵,但看著也委實礙眼。李雍已然打定主意,待李長安離開,他就該讓人進來打掃書房了。
另有,那酒樓立在太原城東,命名為鸛雀樓李雍原本并無意見。但“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兩句著實牽強附會太原城東,幾時能看到黃河了顯然,這酒樓的名號也得重新再想。
李長安可不在意新酒樓到底叫什么,他見李雍答應了親自提匾也就心滿意足地退下了。
翌日,李長安穿戴整齊與李夢得李探微兩兄弟一起圍觀二十五名學子向李雍行拜師禮并奉上了束脩肉干十串。
從此,李長安便又多了二十五名師弟。
眾師弟中年紀最大的叫楊乾,今年已是三十而立。老家在關中,原本是個普通農夫,日常讀書識字全靠他那做過曹掾的老父親留下的幾卷書冊竹簡。若論學問,楊乾委實比不上一眾同期學子,但李雍見他將老父親留下的書冊竹簡幾乎翻爛,終是為他的向學之心所感動,更為他取了表字“希文”。
年紀最小的,正是鐘璦。然而他雖年幼,一手書法卻盡得先祖鐘繇之神韻,他日長成,必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酒樓建成,內部裝修和伙計選拔皆有李延齡操持,李長安便老老實實地陪著他那些親愛的師弟們上了幾天的大課。
很遺憾,李長安所期望的師弟無腦挑釁,他出面強勢打臉的劇情一個都沒有出現甚至是在這些學子的內部,也迅速根據各自的出身背景、向學程度劃分好了若干個小團體。雖不敢說大家和睦相處,但至少也是井水不犯河水的相安無事。
顯然,能夠被送進李家追隨李雍學習的世族子弟無一不是家族看好的潛力股。他們都非常清楚自己被送來李家的目的,就是要想盡辦法入了李雍的法眼,爭取在李雍過世之前以李雍得意門生的身份進入官場。而不是到這里來玩“我爹是李剛,你爹是誰”這種ob弱智的游戲。
而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勤勞苦學是必須的,友愛同門也是加分項,結好李家子弟更是重中之重若非李雍每次都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業,相信李家三兄弟這幾日必定是宴請不斷。
李長安對幾個小團體之間的暗潮涌動并無興趣,他見無人膽敢來欺負李夢得、李探微和時然三人,便輕松愉快地將精力轉向了家中廚房,很是教鄭廚學了十幾道炒菜。
說實話,在主要烹飪方式仍舊是燉煮的時代,人們的味蕾實在是太容易得到滿足了。李長安哪怕是簡單地炒把韭黃,都能讓李探微吃地熱淚盈眶。如此缺乏挑戰性,也難怪李長安在他目前所能想到并且能做到的炒菜品種全部做過一遍之后,就再也懶得動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