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南清吏司
霍謹博坐在辦公房內,他正在翻看度支科近幾年的賬簿。
看了這么長時間的公文,霍謹博終于對戶部有些了解,從那些公文來看,戶部管的東西很雜,上到賦稅俸祿,下到百姓之間的田地糾紛,都歸戶部管。
戶部還有監控物價的責任,以慶南清吏司為例,如果慶南的幾個州郡有人故意在哄抬糧價,這時候戶部就得出面調整糧價。
這所謂的出面,并非是出言警告那么簡單,畢竟糧食是商家的,朝廷不可能強迫所有商家按照朝廷的定價賣,朝廷只能從慶南的周邊州郡購買糧食,大量流入糧食來平穩糧價。
看著公文上的那些記載,霍謹博真心覺得戶部是個很忙碌的衙門,可以讓人從年初忙到年終。
尤其是度支科的官吏,他們每天都得核算大量的數據,這其中包括夏稅秋糧以及皇帝給大臣的賞賜俸祿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衛國,大臣的俸祿是每月發放一部分,然后過年時再發放一部分,類似于后世的年終獎。
朝臣的俸祿一般是糧食和銀錢。
比如正一品官員的俸祿是一年一千兩銀子外加一千石糧食,每月會發放五十兩銀子和五十石糧食。
這是指正常情況下,可如果有官員因病請假沒去上值,或者犯了錯事被罰俸等事,這俸祿就得另算。
整個衛國幅員遼闊,官員千千萬萬,這些人的俸祿都歸戶部發放,可想而知這是多么龐大的工作。
霍謹博總算明白為什么戶部會有這么多官吏,尤其是度支科,入階的官員只有數人,沒有品階的小吏卻有上百人。
這個時代的賬簿已經發展得很先進,各項收入和支出分開記錄,清晰明了,哪怕他沒有接觸過古代賬簿,也可以看得明白。
霍謹博重點查看了慶南數年來的賦稅,他發現這幾年來,慶南收繳的農稅一年比一年低。
從永康帝登基開始,農稅就不曾變過,一直是二十取一,不過衛國的農稅有些復雜,分為丁稅和地稅,簡單來說就是人頭稅和田地稅。
霍謹博又翻看了之前的公文,并沒有提及有人故意不交稅之事,那就說明這稅收是如數收上來的,那為何會逐年遞減呢
霍謹博百思不得其解。
等張凌永來匯報清吏司這幾日的情況時,霍謹博問他這個問題。
張凌永解釋道“朝廷向百姓收取丁稅和地稅,雖然稅率并不高,可對于地少人多的底層百姓來說依舊交不起稅。”
“而這些交不起稅的百姓為了逃避官府的懲罰,就會選擇逃離,因為大量的人口流失,才會造成農稅減少。”
霍謹博皺眉道“那些逃離的百姓到了新的地方不還是得交稅”
張凌永隱晦道“或許有辦法不用交稅。”
霍謹博一怔,他明白了張凌永的意思。
這世上有種存在叫佃戶,佃戶因為不是田地的所有者,所以不用交地稅,至于丁稅,按理說該由雇主幫他們交,但古往今來,世家大族都喜歡隱瞞人口,這樣一來,丁稅也不用交了。
霍謹博問道“按你這么說,朝廷每年的農稅都會減少,朝廷就這么坐視不管”
張凌永解釋道“事情沒有大人想象得那么嚴重,不管人口流失多少,田地是不變的,也就說地稅不會變,變得不過是丁稅,丁稅本就比地稅少,再加上每年都會不少男丁達到交丁稅的要求,如此一抵消,其實變化并不算大。”
霍謹博挑眉,將方才謄抄的數據讓他看,道“這就是你說得變化不大”
這三年來,慶南的農稅少了有十分之一,這已經不是個小數目。
張凌永目光漸漸變得凝重,抿嘴道“按理說不該有這么大的變化。”
“可事實上就是變化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