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帝身體恢復以及六皇子將要進兵部的消息,很快就在朝野上下傳開。
霍謹博得到消息后松了口氣,永康帝的身體恢復,那他就不用著急了,他一貫謹慎,匆匆忙忙去認親本就不符合他的性格,之前是沒辦法,現在不用著急,可以好好計劃一番。
現如今六皇子進兵部,如今就形成了二皇子,六皇子和九皇子三足鼎立,以二皇子一系最有實力,但永康帝一日不立儲,大家就都有機會。
何況大皇子如今倒臺,他那一系的支持者必然會倒向三位皇子,最終誰勝出誰也說不準。
其實,按照皇位繼承制度來說,霍謹博才是最有資格的,他是皇后的兒子,是中宮嫡子,眾多皇子沒有一個人的身份能越過他去。
但永康帝不是個囿于制度的人,在他心里衛國的百姓和未來更加重要,霍謹博若是沒能力,他身份再尊貴也沒用。
可其它皇子或許不會這么想,以前大家都是庶子,爭儲的機會均等,霍謹博一出現,就如同黑暗中的燭火一般顯眼,很難說不會被群起攻之。
基于中中考慮,現在不是認親的好時候。
霍謹博現在要做的是多做出些成績讓永康帝看到,逐漸加深永康帝對他的印象。
他一直覺得自己主動去認親不如讓永康帝自己發現,這其中有很多謎題沒解開,霍謹博沒能力調查十八年前的事,但永康帝可以。
至于如何讓永康帝發現,霍謹博再次陷入沉思,這一點得好好想想。
永康帝無疑是個勤勉的皇帝,他的身體剛剛好轉就想恢復每日一朝,但這個想法剛提出來就遭到一致反對。
太醫們輪流給永康帝把脈,得出的結論是永康帝的身體雖然康復,可他現在畢竟年邁,還是不能過度勞累,否則會有病情復發的可能性。
病重了一次,永康帝變得惜命很多,既然太醫們和大臣都反對,永康帝便沒有再堅持,繼續維持五日一朝。
時間進入永康三十一年九月,天氣終于變得清涼些,不再是那中快把人烤熟的酷熱。
朝堂內外都在欣喜于永康帝身體好轉,一派和諧的氛圍卻被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奏折打破,在朝堂激起劇烈水花,引起滿朝轟動。
一份來自慶南的急報在深夜抵達京城,守城門的守將一聽是急報立刻打開城門,送信人穿過京城的各個街道到達宮門口,半柱香后,這份奏折就呈到永康帝的御案上。
緊接著,數道口諭從宮里發出,永康帝著幾位皇子以及正三品以上官員皆到勤政殿見駕。
眾人在睡夢中被驚醒,急忙忙趕到勤政殿,見到永康帝才知發生了何事。
慶南的安州和慶州發生大規模旱災
其實從三年前開始,兩州之地就很少再下雨,糧食逐年減產,百姓的存糧皆在這三年被消耗,越來越多的百姓因為交不起稅,選擇逃離。
本來這事在三年前就該上報朝廷,但兩州的官府為了自己的政績,故意隱瞞不報,在上繳稅收時,故意用商稅填補農稅來粉飾太平。
慶南布政使在收到周澤德的書信后,便想著手調查兩州的稅收,可那時正值秋收,慶南布政使被瑣事耽擱了數日,等他騰出手去調查此事,慶安兩州已經因為旱災顆粒無收,百姓的存糧又消耗得一干二凈,一時間災民四起,場面瞬間失控。
兩州的官府知道這事瞞不住了,立刻向上報告求助。
可災民的數量實在太多,哪怕各府縣已經及時開倉放糧,卻依舊是狼多肉少,支撐不了多久。
慶南布政使不敢耽擱,讓人八百里加急將事情如實稟告,請求朝廷盡快撥下賑災糧款。
永康帝面沉如水“都說說吧,該怎么處理。”
慶安兩州的官員失職這是毋庸置疑,但現在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如何賑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