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朝會,文武百官皆知今日的重點只有一個商討賑災之事。
朝堂的眾多大臣皆是飽讀詩書之人,對于賑災一事早有腹案,但大體來說就是遵循前朝制度。
一邊調動慶南周邊各州的儲備糧賑災,一邊在京城籌集賑災糧款派遣欽差大臣前往慶南賑災。
現如今災民都圍在各州郡城外,如何安置流民也是個問題,欽差大臣前去災區就得解決這個問題。
只要度過前面的幾個難關,之后就簡單得多,朝廷不可能一直免費供給糧食,可以實行有償賑貸,朝廷把糧食借給百姓度過這個困難期,等明年百姓有收成,再把糧食還給朝廷。
這樣即能賑災又能緩解朝廷壓力的方法,是最常用的賑災良策。
這便是前朝發生旱災時的對策,但凡熟讀前朝志的人都知道,但如今的問題是如何籌集賑災糧款。
周澤德從一開始就言明國庫沒那么多銀子。
永康帝坐在龍椅上看了眼九皇子,九皇子立刻會意,出列說出自己的對策。
九皇子的想法和大多數朝臣相似,他們都覺得商賈地位低下,朝廷給他們機會出銀子賑災是看得起他們,沒必要太顧忌他們的臉色。
甚至有人根據九皇子的對策,補充道“商賈唯利是圖,慣會用些卑鄙手段謀取錢財,或許不需要再去找世家,京城的商會何其多,只要他們捐出家財便可一解此困境。”
這是想可著商賈薅羊毛。
這樣就太絕了,很快就有人反駁道“皆是衛國百姓,豈可如此行事”
周澤德聽了九皇子的對策后,就發現他和霍謹博想到一起了,都是打算剛柔并濟,只是兩人對誰懷柔上有分歧。
周澤德心里更加認同霍謹博的辦法,等眾人的爭論告一段落,他出列道“皇上,戶部郎中霍謹博也有良策獻上。”
永康帝頷首“說來聽聽。”
周澤德便把霍謹博昨日說的話如實稟告,他道“微臣私以為此計可行。”
周澤德不是個“有事你擔著,做成我領功”的上官,他認同霍謹博的對策,便坦然告訴永康帝。
除了九皇子目光微沉,其他人都在比較這兩個對策的優劣。
霍謹博將具體如何行事都說了出來,他的對策顯然更加完整。
成晟然毫不猶豫地出列道“皇上,此計甚妙,能讓他們心甘情愿地捐銀子,且不會讓朝廷丟掉大義,此計若是實施得當,能以最快的速度籌齊賑災糧款。”
右相秦守洪頷首道“商賈雖地位低下,但他們卻比尋常百姓富足百倍千倍,提高商稅確實是良策,此時恰好是最好時機,提出此計之人很會把握時機。”
見右相也認同這個計策,附和的人越來越多,再加上其它皇子黨不想看九皇子出風頭,到最后竟有大半個朝堂認同霍謹博的計策。
見到這一幕,那些世家子弟臉色變得很難看,誰也不敢說自己家族中沒有蛀蟲,總有些仗著家世好胡作非為之人,朝廷如果真想動手,恐怕一抓一個準。
永康帝看了眼那些人沒說什么,這是堂堂正正的陽謀,不怕他們傳出去,畢竟過往的過錯無法抹除。
有他們去報信更好,讓那些自詡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好好選選,是要人還是要銀子。
一時間,永康帝心里有了定論。
“傳旨,由戶部郎中霍謹博全權負責籌集賑災糧款一事,著第三步軍營配合霍愛卿行事,如遇不決之事,可先斬后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