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聽太子適時插言道“啟奏父皇,關于楊侍郎的擔心也有辦法解決。只需工部將可以外放給翰林院或是國子監整理的賬目賬冊、原始憑證都拓印出來,然后再辟一個清凈地方,臨時給前來共同整理賬目的士子、學子辦公用。翰林院庶吉士也好,國子監學生也好,雖是用拓本整理賬目,也不許帶出去,每日辦完工,門口著人檢查有無夾帶即可。這樣既能加快賬目整理,也不會賬目外流;原始憑證依舊留在戶部,若是雙方整理的賬目有出入,也隨時可對照查看。”
這這法子果然面面俱到,戶部都不好反駁。但是誰還聽不出明著是幫忙,實則是審計啊東宮這次是不打算放過戶部了啊。
若是戶部的賬目沒有查出大紕漏,也許戶部還可以據理力爭,可是你戶部右侍郎都落罪了,你戶部尚書還在朝會上請皇上責罰了,怎么你的賬目還不讓人查看
這場朝會上的刀光劍影也是好看得很,向來四平八穩的太子殿下都露出鋒芒了。
不過想想也是,自榮國府突然鬧出了勞什子通靈寶玉,太子這五年來是真怕行差踏錯。現在通靈寶玉的事查清楚了,真正有謀逆之心的另有其人,那人家堂堂正正的儲君為國事出謀劃策怎么了名正言順吶。
致和帝上了年紀,內心總有些矛盾,一來想抓住權勢不放;二來又隱隱嫌棄太子太缺乏殺伐決斷了,沒有一國儲君該有的霸氣。
今日太子這鋒芒露得剛好,在前些時日空出來的武將要職上,太子沒爭;現在關于文職部院上據理力爭。在致和帝看來,這太子是既沒有威脅自己也不軟弱。
且不管致和帝滿不滿意,都察院對如此分配可不大滿意。
太子提出的這個辦法其實是變相審計戶部了,而都察院負責巡查全國吏治,干的正是類似后世審計部的活。現在借著記賬改革審核戶部賬目,沒道理翰林院和國子監都分了一杯羹,竟是將名正言順的都察院排除在外啊。
于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杜紹道“啟奏皇上,都察院雖忙于巖親王一案,但江南陸續傳回的賬目卷宗都整理得差不多,現在也可抽出人手幫戶部整理賬目。”
這話差點沒將司徒硫氣炸了。好你個都察院,什么時候也倒向東宮了
其實真沒有,人家杜紹只是守著自己的一某三分地而已。不過朝堂之上,但凡站在班列中的哪個不是鷹隼一樣的人物,鼻子靈眼睛尖,但凡聞到一點血腥氣,恨不得一擁而上。
尤其這次落難的可是戶部啊。你戶部掌著朝廷的錢袋子,哪個部院需要撥款不是求爹告娘啊以前將人卡得難受,今日就怪不得大家秉公辦事
“朕覺得此法可行。”致和帝直接定論。
笑話,天下是朕的天下,你戶部做著一國之大總管,偌大國家,一沒窮兵黷武,二沒大興土木,錢哪里去了,致和帝也想知道。
如此還有什么好說的呢,這一場朝會,戶部大敗而歸。
定了從別的部院調派人手替戶部做賬后,蘇丞相走出班列道“啟奏皇上,原戶部右侍郎田彥貪贓枉法,已經革職查辦,但戶部正是用人之際,戶部右侍郎郎這個職缺需盡早確定。”
如果不是城府夠深,司徒硫恐怕都當場吐血了。這個時候提戶部右侍郎那不是明擺著給林如海占地方么
果然吏部尚書顧冶周處班列道“啟奏皇上,臣以為原兩淮鹽運使林如海已經得了調令回京候缺,入職戶部右侍郎極為合適。這記賬法原就是林大人發明的,待他入職后,想來這記賬改革會推行得越發順利。”
戶部一向被認為是六皇子的勢力范圍,突然插進一個林如海,豈非又讓東宮咬了一口司徒硫一系倒是想反駁,林如海攜攔截叛黨的功績回朝,本就是要升遷安置的,現在出了個二品的缺,沒道理不給林如海反倒給別人啊。尤其這記賬法乃是源自鹽政衙門,證明林大人實在適合戶部,這叫知人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