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他一早就能猜到這個結果,但當此刻結果近乎鐵板釘釘的展現在他面前,葉辰還是忍不住感慨,何兄當真是厲害連中三元實至名歸
十人跟隨內侍,行在文武百官的隊列中間,順著丹陛,一步步朝著太和殿內走去。
葉辰能感覺到周圍官員們的目光都集中在他們十人身上,或者準確一點來說,百官們都想瞧一瞧那即將連中三元的何似飛
葉辰微微偏頭,看了一眼身側深藍色衣袍,飄帶下垂的少年郎,當真是如青云出岫般超然絕塵。少年人的銳氣、書生的儒雅,還有官員的矜貴,被他完美的融合在身上,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哪個高門世家精心培養出的小少爺。
不知怎么的,葉辰忽然就想到了前日他看到的穿著短打在書院后山跑步的少年,同樣的朝氣蓬勃,矜貴疏離。
這還真不是人靠衣裝佛靠金裝,穿什么似乎都掩蓋不了何似飛公子身上的氣質。
十人進入太和殿,再次見禮后,高臺上的成鳴帝開口“何似飛。”
何似飛立刻出列,按照此前禮部官員培訓過的模式,朗聲道“學生何似飛拜見陛下。”
“平身,”成鳴帝向前傾了傾身子,“你就是何似飛看起來年紀不大,殿試答卷上能得十六圈,著實不錯。”
此話一出,除了原本的讀卷官外,其他在場的王公貴族和大臣們都錯愕了一番,何似飛登時感覺自己后背幾乎都要被目光給看穿了。
大厲朝文風頗盛,在場又都是位高權重者,即便是武官,也曉得十六個圈得有多厲害。
一共才八位讀卷官,每位最多畫兩個圈,且因為讀卷官口味不同,就一般情況而言,狀元郎約莫得十個圈,已經算是精彩絕艷。何似飛這十六個圈好像絕無僅有
成鳴帝似乎知道自己這些臣子們在想什么,道“也并非前無古人,約莫五十年前,綏州余明函,不也是十六個圈么”
綏州余明函。
這個名字似乎距離大家已經十分遙遠,但卻又如雷貫耳。
無論在場官員們年紀大小,無論他們入朝早晚,基本上都知道余明函花三十年編撰的史學巨著通志。
殿試十六圈雖不常見,但是前有古人后有來者,可通志一書,絕對是前無古人,后難有來者。
文武百官能身居高位的,沒有一個目光尤其短淺的。
他們都知道,綏州余明函,哪怕身居高位時沒有做出什么行之有效的變法,但憑著通志這二百九十四卷,三百多萬字的史書,已經足夠名垂青史。功績萬年不滅。
雖不算位及人臣,權勢滔天,但能名垂青史也是文臣們的理想之一。
因此,忽然聽到陛下拿何似飛跟綏州余明函相提并論,大家還是覺得有些過了。
何似飛縱然再有才華,那也得在他做出某項功績后再論賞,甚至,還得后世之人蓋棺定論。只是余明函那通志是實打實的,現如今大家已經能預料到后世的評價了。
曹大學士一時半會兒也拿捏不準陛下的心思。
突然提起余明函,是要暗喻余明函位及人臣后就慘遭貶謫,一生再沒登上過首輔之位;還是說余明函厲害到可以名垂青史,在這兒捧殺何似飛呢。
反正事到如今,他還是不相信陛下是真心看好何似飛。
不過,曹大學士偶爾會反向思考說實在的,他們這些老臣,基本上就沒拿捏準過新帝的想法。昨兒個他和孔大人還聊過,不曉得陛下最后那句好一個何似飛到底是褒是貶。
他們都一致認為是貶的話,那難道陛下心中是真的想要栽培、重用何似飛
猜來猜去也挺累。
要是一般的狀元郎,他們這些老臣也不會如此費心思。
但那能名垂青史的綏州余明函,數百年來也就出了一個啊
就在諸位大臣們心思活泛,百轉千回時,高臺上那位再次發話了“朕就是覺得湊巧,遙想朕的曾祖英宗,朝堂上下人才濟濟,前有三元及第余明函,后有文可安天下的邵安,武能定乾坤的喬川,其他名士朕就不提了。如今,數十年彈指一揮間,到朕這里,又有了殿試十六圈的人。而且,此人跟朕還有些淵源。何似飛,你師從何人”
何似飛繼續朗聲回答“回稟陛下,學生師從綏州余老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