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道并非特指道家流派,而是囊括朝廷政治、社稷民生等各方各面的內容。
分桌前,有些同何似飛一般出身、靠著自身才學登入天子堂的書生主動同何似飛交好經過方才的詩會,他們已經看出這個年輕人的胸有丘壑,便打聽了他的來歷,見何似飛同樣出身微末,心中便多了份惺惺相惜。
何似飛對他們的示好照單全收,并且一一禮貌回禮,但對于他人近期的邀約,則無奈婉拒“大人,小子正在準備二月末的會試,日日都在折節讀書。”
聽到這里,邀約他的人以為何似飛會順口再說一句“待科考結束,小生登門拜訪,還望大人不要嫌棄。”
不料,何似飛下一句卻是“科考結束后,游湖縱馬、踏青賞花、蹴鞠彈琴,小子都奉陪。”
先前大家還當何似飛口中的折節讀書是謙辭,畢竟,十五歲的一州解元,應當真是在娘胎里就開始讀書,才能讀到這地步吧。沒想到何解元在讀書之余,居然還有這么多興趣愛好。
真讓人意想不到。
接下來,還有更讓人料不到的事情何似飛所選的題目居然是御策。
方才跟何似飛交流的諸位文官本以為何似飛這種沒進過朝堂的小子,怎么著都該選農桑,實在不了解農桑,說說老莊也行。
畢竟這些都是可以親身接觸,或是從書冊上學到的東西。
但御策討論皇帝該如何決策,這一般都是內閣大臣、御史臺的事情,他們這些不入品的小文官都不敢妄自討論,何似飛這十六歲的少年,居然就膽敢選此題
方才跟何似飛交流過,對他印象不錯的文官們紛紛搖頭,他們原本想放放水如果何似飛跟他們一桌,他們怎么說都不會讓何似飛輸太多次,不然就太不給小少年面子了。
可他選了御策,那大家都愛莫能助。
選這個辯題的一般可都是翰林和御史大夫啊。御史臺那群人連皇帝都敢批判,更不會對他這么一個少年手下不對,口下留情了。
何似飛見自己和諸位大人們不同桌,表情也怔愣了一瞬。
雖說他沒有要這些大人們放水照顧的意思,但方才交流的那么融洽,他覺得大家再同桌辯論一番,更能增進感情。
日后大家當了同僚,有這份感情在,就等于自己在朝廷中多了一點人脈和助力。
可萬萬沒想到,這些主動同他交流的大人們,居然沒有一個選御策的。
何似飛“”
見他怔愣時那一副少年氣,有一位特別愛提拔后輩的大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寬慰道“無妨,瓊笙社的開年第一宴,能參加即是很厲害,一會兒不要緊張,隨意發揮吧。”
其他大人們也嘆了口氣。
畢竟,他們都是有照顧何似飛意思的,要是何似飛參加瓊笙社的文會,又排名不錯的消息傳出,那么他在京中文人圈內,定然會很快聲名鵲起,屆時,會試答卷再出彩些,指不定就能進前三。
這樣,殿試的排名也不會太差。
可怪就怪在這少年選了個御策。
他一個半大的少年,連京城都是第一回來,好好地選什么御策呢
在大人們惋惜的目光中,何似飛走向翰林、御史臺士大夫那一桌。
甫一見禮落座,在座的御史大夫們眼皮俱是一跳在座的其他人都是老熟人,方才他們見空了一個座位,本以為是哪位大人物,正期待著,沒料到居然是個毛頭小子。
跟這么小的少年討論御策,怕是會聽到不少天真言論。
當真是白高興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