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鎮人多以修筑營造之業為生,數百年里,出過幾名有名氣的筑匠,其中一人就是溫阡的父親。無奈溫阡父母早逝,他被鎮上的叔伯們拉扯長大,到了進學的年紀,為他請來隔壁鎮上的跛腳秀才教他學問。
溫阡天資聰穎,非但在營造術上天賦異稟,課業上也是一日千里,秀才考了一回就中,三年后,他去府城參加鄉試,桂榜出來,居然拿了第二,差一點就是辰陽的解元。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溫阡雖然志不在仕,輾轉思量了數日,還是決定上京參加來年的春闈。
鎮長和藹笑道“你是我們玉山出的第一個舉人,要是明年考中了,做了京里的大官,也算給玉山長臉了”又問,“羅校尉那邊,你回信了嗎”
溫阡點點頭,“回了。”
羅校尉是辰陽軍司的校尉。
辰陽的安置所十分破漏,說了幾年要重修,今秋才等到戶部播銀子。羅校尉慕名到玉山請筑匠,一眼就看中了自幼跟著叔伯們修屋建瓴、已經小有名氣的溫阡。
安置所安置的都是多苦多難的流民,這是造福百姓的好事,溫阡一口應下,連著幾宿都在琢磨圖紙該怎么畫,應該用什么木料,甚至拿竹枝搭了個雛形,預備拿給羅校尉過目。
他剛準備動身去辰陽,緊接著傳來中舉的消息,會試就在來年春天,外間世道亂,許多地方的舉子等不及年關就動身上京了。上京趕考,意味著放棄修筑安置所,可是,鵬程仕途在前,常人都知道該怎么抉擇,溫阡躊躇多日,最終決定寫信給羅校尉,辭了差事。
眾人又叮囑了幾句,來接溫阡的官差就到了,溫阡把書箱往背上緊了緊,回望山野一眼,跟鄉親們招了招手,跟著官兵走了。
從辰陽上京,本來要途徑中州,無奈近來劼北鬧災荒,大量流民涌入中州,兼之陵川匪寇四起,在通往中州的商道上頻頻滋事,舉子們只好從明州繞行。
也正因為此,從前士人們都是自行上京趕考,今年各州府都派了官差護送。
辰陽的官差把幾名舉子送到界碑,明州接應的已經到了,為首一人是個伍長,他把幾人迎上馬車,說道,“中州那邊封了路,不少劼北流民被攔在關卡外,還有力氣的就繞道來了明州,陵川的匪寇也一樣,近來府城里不安生,前幾天還鬧了大盜,許多富戶都被劫了。還有不少富家子弟被騙的,昨天我們抄了一個流寇窩,你們猜怎么著被劫的人里就有城里富商的小兒子,都被餓成皮包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