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你都開廣播宣傳了,誰敢要不我換個單位”
“不用,不用,現在挺好。”忽然想起領導的領導跟他談的事,方劍平忍不住犯愁,應不應該說呢。
“干嘛呢”小芳拉開燈見他一臉若有所思,“還有工作”
方劍平搖頭“沒了。突然想到一點工作上的事,不過不急。洗腳吧。”
小芳把洗腳盆拿出來。
腳燙的熱乎乎的,躺在放了熱水袋的被窩里,小芳一覺到天亮。
太舒服了結果差點忘了給張小草打電話。
中午臨近下班聽到同事聊家里的事,小芳想到家里,想到她爹,趕緊給張小草去個電話。
幸好張小草還沒下班。
然而自打張支書和高素蘭不在張莊,張小草就很少回去。以至于她也不知道出什么事了。
栓子沒來找她,肯定不是什么要緊的事。
不過既然信寄到首都,那肯定也不是什么小事。
張小草往楊斌辦公室打個電話,告訴她中午不回去了,然后直奔張莊栓子家。
下午小芳上班,張小草就搞清楚了。
四年前,方劍平把弄到的大棚技術讓小芳帶回去給村里人。
村民在大胖的幫助下,來年開春就搞清楚了。
當時街上還沒有二道販子,所以沒人敢干。
八二年下半年,街上做生意的人多了,看來包產到戶和改革開放都定了,深秋時節,張莊有幾戶人家在宅基地上搞個大棚。
寒冷的冬日,看不見綠色,綠色蔬菜自然大受歡迎。
蔬菜跟豬肉一個價依然有不差錢的買。
甚至有市里的人聽說張莊有蔬菜都坐車來買。甭管他們是批發還是自己吃,反正第一個搞大棚的那幾家賺了不少。
第二年,有錢的人都搞起大棚。不過也沒占到張莊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畢竟大棚貴,包產到戶不過兩年,有錢的人還是少。
可是外人只知道冬天蔬菜貴,張莊又多了許多大棚,肯定非常賺錢,就忍不住找張莊的人請教。
起初大家還能團結一致隱瞞種植辦法。
老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
有錢搞大棚的肯定不會泄密,沒錢搞大棚的,誰給錢告訴誰。
結果今年剛一入秋,出了農場,目之所及處都能看到大棚。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
這么多大棚,等到年底張莊種出來的菜還賣給誰啊。
大棚蔬菜賣不上價,搞大棚的村民就埋怨賣技術的村民。
話說多了,說岔了,打起來了。
從立秋到張支書收到信,張莊的村民已打了不下五場。
幸好有方劍平以前給他們普法,又有潘恢等人被關進去一年,以至于不論怎么打都沒敢破壞大棚。
可是整天這么鬧也沒心思干活。
張莊的氛圍也從以前的和諧變成很緊張。
有村民跟張來貴多說一句話,就會被人誤以為那村民告小狀。
這事如果是張支書在,他家兄弟八個,不論跟誰打都打得過。偏偏張來貴只有張來富一個兄弟,倆家只有倆兒子,總共爺四個不能用拳頭壓人,他又沒有張支書有威望,以至于如今誰也不聽他的。
村民委員會的九個人倒是有心把村子搞好,可是賣技術的村民有他們親戚,搞大鵬的也有他們的親戚,他們也是左右為難。
人心聚起來不容易,散的時候快。
張來貴就讓老六給張支書寫信,問問他能不能回來過年。
他只是回來呆幾天,村里那些刺頭也能收斂一段時間。
小芳一聽這么糟心就不想不想告訴她爹。
可是她爹不知道村里出什么事了,只會更擔心。
晚上,吃過飯,看著張瞳瞳寫作業的時候,小芳就大概說一下村里這幾年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