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大爆炸的年代,曾經的百事可樂跟可口可樂,在國內可不是什么龍頭地位。
想當年各種可樂企業遍布全國各個省份,幾乎每個省都有自己的可樂品牌。
這種諸侯亂戰的場面,顯然對于百事可樂跟可口可樂進入這個市場非常的不利。
于是兩家公司一邊展開價格戰,一邊大規模收購本土的可樂公司。
而收購到手的公司,洋品牌可不是為了讓它繼續發展。
一家集團公司不可能在全球收購許許多多的雜牌可樂公司之后,不可能還費心費力的去管理幾十,甚至百家各種品牌的可樂品牌。
消滅他們,讓自己的品牌吃掉他們的市場份額,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沒有之一。
而收購掉的這些工廠,可以轉型生產自己旗下的可樂品牌。
畢竟即便沒有這些收購,這些洋品牌在進入到一個又一個市場之后,也是要投資開工自己的生產基地。
對付這些已經有市場地位的可樂品牌,好的方法就是揮舞著支票把它們買下來。
而一旦遇到那些不收錢的家伙,而這些洋品牌想要占領整個市場,那就用資本的厚度去開展價格戰。
百事可樂跟可口可樂曾經用一元的價格,飽和式的沖擊三四線城市,用虧本換了市場占有率。
虧出去的這些錢,對他們來說無非就是一筆廣告費而已。
集團公司這么龐大,虧著一點點錢,對整個集團來說毫無影響力。
而對于國內的那些中小品牌中小廠商來說,他們的銀行賬戶中沒有那么多的現金去打價格戰。
甚至百事可樂跟可口可樂在國內聯手收購所有的原材料,用市場供需關系的模式,逼迫制造可樂的原材料漲價。
就像面粉制作面包一樣。
如果面粉的價格比成品面包還要貴。
那么生產面包的企業要么選擇漲價,要么就虧本經營。
虧本經營的話要看他們的資金厚度,如果沒有充足的現金支持,根本打不贏這場價格戰。
而一旦漲價的話,消費者會立馬跑到敵對陣營。
消費者可不管你這個品牌是土是洋,他們只在乎自己口袋里的那點錢。
于是兩家洋品牌,在大量現金的支持之下,幾乎在全球找不到任何一個競爭對手。
而這還僅僅只是可樂一個非常狹窄的市場。
而在其他領域,不僅僅是飲料,甚至在各行各業各個品牌都受著沖擊。
本土企業沒有成長到一定規模的時候,經受不住這些家大業大的洋品牌,不惜虧本的去打價格戰。
在另外49的股東眼中,林平已經持有dc20的股票。
表面20,到底林平持有多少沒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的數字。
會不會林平已經完成了對dc的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