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是否發射成功的關鍵,最容易出問題的部分也就是發動機。畢竟整個火箭可以說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個部分就是發動機,另外一個部分就是龐大的燃料儲存模塊兒。
其他部分的結構,跟這兩個部分相比那就是小巫見大巫。
而火箭能否穩定持續的動力,就要看發動機部分是否一切正常。
“林工也不要太過于緊張,一個人承受壓力的上線是有數量的,如果你率先頂不住崩潰的話,整個項目團隊都會受到影響。
你可是大家的主心骨頂梁柱,如果你都不能排解壓力放松下來,那大家伙只能會更緊張。
當一個人精神過于緊繃的時候,這時候最容易犯錯,只有松弛有度慢慢放松下來,才有可能集中注意力安心干好自己手頭上的工作。”有人勸解著林工程師,希望不要受到兒子的影響,給自己太過于大的壓力。
“人家都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你們家這林平,那可是妥妥的已經成了一條巨龍。
你這當父親的,面對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結果沒有到來之前就已經崩潰。”大家之所以紛紛開口勸說,是因為每一個跟在他身邊工作的人,都明顯的感覺到隨著火箭試驗階段的到來,林工程師身上的壓力越來越大。
這才短短幾個月時間,白頭發的數量越來越多。
明明現在大家生活條件明顯提高,福利待遇越來越好,甚至借著林平航空航天公司的名義,大家都住進了更加寬敞裝修也更好的小洋樓。
不再是居住在像宿舍樓一樣的集體房屋,家家戶戶有了更寬敞的活動面積。
按理說條件好了之后,人應該放松下來才對。
而且之前在使用體制內資金的時候,每一項試驗大家都要反復的在草稿紙上演算數據,甚至恨不得就在紙上完完全全搞定一項試驗。
因為經費的原因,早些年不得不一分錢掰開數瓣來花。
每一次實際試驗測試的時候,都必須要得到幾乎百分之百的數據肯定才會上試驗臺。
而現在研發的資金量幾乎是大水漫灌一樣,幾乎每一步都可以在實驗中尋求數據結果。
如果放在以前,回收火箭的樣體不可能從兩米,到三米,然后再到五米。
這中間頂多會安排兩米發射一次,而直接跳過三米的火箭彈體,躍升到發射五米級別的回收火箭。
而中間被跳躍過的三米火箭,就需要完完全全在也算稿紙上得出確認的數據。
歸根結底還是窮,在沒有資金的支持下只能用數據的方式模擬一遍。
而現在有錢之后,單單是兩米的火箭就發射了很多次。
這要放在以前那可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雖然說兩米的火箭制造成本花不了多少錢,可是再小的蚊子那也是肉。
再小的浪費,那也是浪費。
而到了三米火箭的時候,發射數量雖然沒有比兩米火箭翻了一番,但明顯也是增加了好多次。而到了五米發射,雖然連續發射三次都取得了成功,可是第四次第五次依舊選擇了發射。
重復即是浪費,可是只有重復才能夠確認發動機處于完全正常的模式。
現在要上更大的家伙,一上來就制造了兩臺。
雖然以前也有過先例,制造兩枚火箭留作備份。
可是那時候更多的是需求結果,要一個必須成功的結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