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八十年代,林平小時候聽老媽講過故事。
自己的姥爺曾經還是個馬幫首領。
附近十里八鄉,大家一起湊出來十幾輛騾子跟馬拉的騾馬車。
經常是跑到山西河北兩地跑,就為了掙那一點點差價。
哪怕是過鬼子的時候,馬幫也沒有停止過生活。
而再后來,隨著生產隊的成立,馬匹全部充了公。
甚至還成了地主成分,那些年沒過什么好日子。
而隨著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包產到戶落實之后,馬幫再次開始走貨。
這個時候的人力成本,甚至三個人都比不上一匹騾子值錢。
畢竟大環境限制,家家戶戶都不富裕,即便是再低廉的工錢也會有人搶著干。
可是這樣的時代終究會過去,一旦整個社會越來越有錢,尤其是工作選擇越來越多的時候。
人們自然會選擇工資高的那份工作。
再加上物價飛漲,如果干一個月連自己都養活不了,有誰還會選擇這份低價值的工作。
可即便如此,林平還是決定在這里修建蔬菜大棚。
如果這樣的投資放在網絡大爆炸階段,一定會虧的連老婆本都輸光
可在這個年代,這卻是最好的投資。
畢竟對于農民們來說,種地這件事兒不需要很特別的去培訓。
只需要掌控好暖棚的溫度與濕度,其他的工作跟在田間地頭沒有任何區別。
正是因為不需要特殊的培訓,便可以大面積的復制。
爭取讓一個縣的冬季蔬菜,可以供應京城一個城市冬天的蔬果用量。
還好這個年代有錢人并不是很多,在冬天能夠消費得起反季節蔬菜,多多少少還需要一點點資本。
除了電子廠的工人們有這種底氣之外,其他的普通人想要吃到最新鮮的蔬菜,恐怕還是需要咬咬牙才能夠做決定。
隨著電子廠工人規模突破十萬,單單是這十萬人的冬季蔬菜用量,就足夠消化未來三年里縣里這些蔬菜大棚。
之后隨著這些蔬菜大棚的繼續擴張,逐漸進入到普通百姓家中,至少未來十年之內不愁任何銷量。
而這十年的時間,林平也會在縣里有另外的投資拉動農民的收入。
“村長,能不能從你們家給我騰個房子。我付你們房租,我打算在這兒住上半個月。
只有跟你們一起生活,一起吃一起住,才能夠了解到第一手的資料。
也只有了解了第一手的資料,才有可能知道如何幫助你們脫貧致富。
我住在村里這件事大家就不用商議了,至于你們這些領導就不要在村里面添亂了。
本來就是個三十戶的小村莊,可容不下你們這么多人。
況且隨著資金的到位,你們優先解決高速公路的線路設計,以及整個縣城里遇水架橋的事。其他的事情就不需要你們操心了,這兩件事辦好,這縣里二十萬人都會感激大家的
以后縣招待所就是大家的辦公場地,希望希望縣里能夠招待好這些人之外,還要保證大家的工作能夠正常開展
無關人員以后就不要進出招待所”林平不希望因為自己住在這里其他人為難,從而用言語上封堵大家,希望這些人仍舊住在縣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