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縣長帶著人解救大學生的時候。
村里面進山開采石料的村民們,迎著最后一絲太陽的余暉,返回到了村子里。
“娘,咱們那么多米面,還有豬肉,就那樣放在山里面真的沒事兒嗎”快到村子的時候,做飯的人還擔憂著那些食材。
為了避免每天背著這些柴米油鹽鍋碗瓢盆來回奔波。
大家決定把這些東西留在山里,不過并非是隨地亂扔。
而是把豬肉面粉都放在了鐵鍋里,木質的鍋蓋上還壓了一圈石頭。
就算有野生動物聞到味兒,想弄開這個鍋蓋也很困難。
畢竟,只要不是熊,那些狼跟野豬可沒有這本事。
聽到有孩子詢問,不等他娘回話,身邊有另外的大人已經開口回應道“放心好了,那么大的兩塊石頭,一般的動物可是搞不開的。
不過今天咱們剩的肉有點多,你們也真是的,那么大一塊肉就切了那么點兒給大家吃。
現在還不是冬天,這肉要是放個三兩天可就壞了。”
一想到七八十斤的豬肉,下到鍋里的恐怕連十斤都不到。
這一百多口子人,大家吃到嘴里的肉連一兩都不到。
如果說沒有肉也就罷了,可明明那么大一扇豬肉,就算是節儉也不應該在這個時節。
雖說眼看著就要入冬,可畢竟氣溫還沒有降到零下。
“沒事兒的,那些肉我都撒了些鹽,放個兩三天壞不了。
大不了明天的時候,大家伙早上起來就別吃飯了。
做飯的人一大早就要進山,最好大家都帶點柴火,到了之后就直接可以做飯。
等我們這些干體力活的人,進到山里之后就可以直接吃到熱乎的。
明天早上一頓,中午的時候再來一頓,實在不行咱們下午的時候早點下工,然后再做上一頓吃的。
畢竟那么多肉也的確放不了多久,咱們要是不把肉給吃了,萬一要是壞了那可多浪費呀”這話里話外可是半點毛病沒有,但是聽在大家伙耳中,卻完全是另外一個意思。
好家伙,一天三頓飯的吃,這是生怕吃不上豬肉
不過相比豬肉而言,大家對于白面似乎更加的執著。
肉這種東西,隔三差五的大家也能嘗個野味兒。
所以說分配到每戶家里的時候也就一點點而已,可畢竟生活在大山里,偶爾抓到個兔子或者野雞,運氣好先弄個野豬,那全村可就有油水可以吃了。
但是白面這種東西,想吃著實有些困難。
畢竟村子里主要的糧食產物以玉米高粱土豆為主。
村子里沒有人家種植麥子,方圓幾十里地也沒有人種小麥。
這就導致想吃白面的話只能用錢去買。
然而大家現在的口糧,還沒有富裕到隨便買賣的地步。
也就是逢年過節,用家里剩余的糧食換點兒白面。
又或者說,用家里的雞蛋換些錢,再去買白面。
雖然也有家家戶戶在山里挖草藥,掙一些零錢補貼家用。
可是這些錢,買買布做做衣服,買些必須的日用品,如果家里有孩子買一些紙筆文具,甚至這點錢還不夠。
“送糧食的那個卡車司機,可是說三天給咱們送一次,這是林先生讓縣里給送來的。
他們這些人肯定不敢拖延,也就是說這些肉三天之內必須吃完。
如果吃不完就會有新的肉送來。
要我說,你們做飯的這些人,把那些白面全部烙成烙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