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軍因為固有的政策,便是要去阻擋,怕也是來不及的。
如此一來,中原似又要重演五胡內遷,民族大融合的一幕了。便是沒有前者酷烈,于聞煥章、許貫忠眼中,亦是一場大災禍。
比歐陽修小了一旬的司馬光,當初更是徹底否定中國正統觀的合理性,進而也就否定了“四夷不得正統”傳統理念:“雖華夷仁暴,大小強弱,或時不同,要皆與古之列國無異,豈得獨尊獎一國謂之正統,而其馀皆為僭偽哉!”華夷各自創建的國家雖有大小強弱之分,但政治地位卻是獨立平等的,所以只以華夏政權為正統毫無道理。可見,這儒家在沒有外在的生死大敵的逼臨下,放飛自我能有多么曠達。
這實際上等于承認少數民族與漢民族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特么,這時候又沒聯合國。
陸謙煩他不是沒有道理的。
只是陸謙他顯然對宋時儒學的各類理論發展不甚詳解,且內心里他雖對‘用夏變夷’的融合政策很感興趣,但也真心覺得這樣做太過于便宜了那些異族,太不能突出漢民族的優越來了。沉思了些許,綜合了兩者觀點,他覺得自己可以這么做。
“諸卿所言皆有道理。但本王亦覺得有甚偏頗。不若就以本王之見。”陸謙一句話三停頓。
“第一,契丹渤海等族之民,入我中原,先取十年的工契。簽約者,本王盡養之。不簽約者,逐出難民營,敢有反抗者,一律擒拿。成人送入礦場鹽場,五年后還能活命者,且放之。”
陸謙話說道這兒,宗澤、聞煥章等人對視了一眼,內心里都泛起了苦澀來。活該他們不易啊,碰到了如此一個掉進了錢眼里的主公。
“其次,十年勞作,盡心盡力者,編戶為民,賜漢姓,一如華夏。”給他們漢民的待遇。“而敢膽有不盡力者,視其做行,增延其期。待放歸為民時,擇其本姓為之,不為我華夏之民也。”
眾人聽了不覺得有異議,因為他們還都想不到日后漢民與異族間的差距會有多大。他們還不知道,在陸謙的治下,今后漢民族的福利是多么的誘人。
身憑只是一個初始,嚴格的華夷區分,才是陸謙想要的。雖然這思想更多是基于前世那般多的崇洋媚外者,那般多的香蕉人而生。
宗澤的調子是很穩的,可那需要挺長一段時間演化;聞煥章、許貫忠的論調也是值得考慮的,雖然終他一朝,安祿山是不會出現第二個的,天眼之下,魑魅魍魎徒為耳。但日后呢,若陸謙心目中的大中華圈真的建立,“以夷變夏”是不太可能,“貌華心夷”則就不是不可能了。
“大王英明,臣等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