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韓常與孔彥舟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域。要前來金陵,沿途即使是快馬加鞭,披星戴月,也需要一段時間,可陸齊等得起啊。
正紅旗與正黃旗、鑲黃旗已經進入休整狀態了。三旗征戰伽色尼王朝,之前又平定西喀喇之亂,前后已兩年光景不下火線,可不要撤下來好好休整一番么。
伽色尼那塊地盤現在已經是霍國了。
而正紅旗身為八旗之一,是陸齊對外征戰的先鋒隊,選擇領頭人,那趁這個時間多耽擱一些,又算的了甚?
要知道,現如今的八旗,雖然正規旗兵還都是五千人,但每一旗里還設立的有補充兵,兵源就都是旗戶里的男丁。他們在初入八旗的時候,年齡還未到十六歲,可一年年過去了,當初年齡不到的小豆丁們長大了,那他們能做什么呢?就在家里種地放牧嗎?那可不是旗人的工作,他們明顯還有包衣呢。這些人就成為了八旗里的補充兵。八旗兵打仗時候,他們跟著一塊,分戰利品的時候亦有他們的一份兒,就是沒八旗兵的多。
八個旗,每家的補充兵數量多寡不一。但最少也有千把人。這些人很少有主動填補旗丁空缺的,因為那樣做就要立下雙倍的功勛才能出旗。
人家是十功,你家多出一個旗兵,就多出一個‘十功’。而旗人們還是渴望著出旗的。
陸齊朝的八旗與滿清的八旗又不一樣,沒什么特殊權利,反倒是每每打仗都有他們的身影在。年年月月有人戰死,隔三差五的要哭喪吊孝,只要人能有一口吃的,誰愿意過這種刀尖上跳舞的生活?
他們最初時候是無奈之下的選擇。不去入旗,不僅要被漢人鄙視,先天上弱了一等,還生活無著。
對比跟著漢人學種地,他們更愿意拿起刀子去拼殺。
而現在,十年十幾年的時間過去了,他們人人都能說一口漢話,還能認識幾個字,已經可以順利的融入陸齊朝的社會中了。又何苦繼續在這兒打生打死?
再或是說,這些年的旗兵當下來,戰事打下來,家家戶戶都有了份不俗的家底。出旗之后能得漢姓漢籍,不受人歧視,能過安生日子,就是想要打仗,也能正兒八經的參加正軍,不比在八旗里當奴才強么?
這就是各旗的補充兵存在的一大原因。也只有是家中的兄長父親戰死、傷殘了,弟弟兒子才會自動的替補上。否則,很少有一戶旗民家庭里出兩三個旗兵的情況發生的。
這種情況下,補充兵就成為了每旗必不可少的存在,也無形的擴大了八旗兵的數量。加上旗戶下屬的包衣的存在,每一旗的真實兵力已經早不是五千人,而是上萬人了。就是那些包衣兵的戰斗力微弱一些。
這每一旗放到草原上都是一個不小的部落,八旗已經到了陸謙所允許的極限。
也因此,每一旗旗主的人選,必須要慎之又慎,重之又重。
東北的韓常,西域的孔彥舟,接到傳令的時候,都立刻帶著隨從快馬加鞭直奔金陵而來。即使那時候的東北與西域早已經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