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z中都放假了我們家苗苗在a中,他們老師說今年暑假不放,都留在學校補習。”
鄰居們提著鐵鍬和刀往家里走,遇上紀時都會和他打聲招呼,不少鄰居推著板車,板車上摞著甜葉菊,到家了就打燈擇甜葉菊葉子。
紀爸紀媽也在把割好的甜葉菊往車上抱,甜葉菊堆在田頭,紀時也上去搭了把手。
“你弄這個干嘛把衣服都弄臟了。”紀媽嗔怪道,二話不說從紀時手里把甜葉菊搶走了。
“我穿的舊衣服,不礙事的。”紀時拍了拍短褲上的泥,“看書看累了,正好出來轉轉。”
紀媽卻從紀時的話衍生出了另一層含義“時時,你最近又長個了,褲子是不是嫌小了,開學之前再去買兩件”
“不用了媽。”紀時撓了撓頭發,“能穿就行。”
他早就不講究了,有那個時間去買衣服,不如回家多琢磨兩道題。
任憑紀媽再說,紀時還是幫著把甜葉菊堆到了車上“爸,去買個三輪車吧,手推這個太累人了,買了晚上還能早點回去。”
紀爸和紀媽對視一眼,搖了搖頭“明年再說吧,今年先買個摩托車。”
三輪車就是電動小三輪,現在有的人家還比較少,后來在農村幾乎家家必備,玉米、小麥、花菜、青椒村上長的糧食都是靠它運到場上曬,等后來的蔬菜合作社火了起來,老百姓也是靠它把蔬菜運到蔬菜販子那邊賣。
紀時知道,他爸想換摩托車是考慮他暈車,接送方便,不買三輪車的原因是他明年就要上大學了,怕錢不夠。
很多事情17歲的紀時是不知道的,他爸也不會說給他聽。
等紀時大學畢業之后好幾年,紀時才知道,他初中畢業的時候,家里一共只剩下兩萬塊錢,當時z中的擇校費也是兩萬,他爸都做好了把這個錢給他上學的準備。
“買三輪車吧。”紀時坐在板車的扶手上,甜葉菊分量不輕,他壓上去板車也不會翻,“我今年還住校,不住外面。”
“住外面,家里沒那么忙。”紀爸沒抬頭,“高中就剩一年了,在學校里吃不好住不好,連個澡堂都沒有。”
“住學校挺好的。”紀時堅持,“住外面花錢多,也浪費你們的時間。”
“家里的事不用你煩。”紀媽和紀爸站在了同一戰線,“你小孩子別想那么多。”
“我要是好好學習,住哪都能考好學校,我要是不好好學,住外面也沒用。”紀時從后面抱住他媽脖子,“再說了,高三其他人都出去住,我宿舍不就空了嗎”
他那時候想搬出去住的理由無非就是舍友呼嚕聲吵影響他睡覺,或者舍友不好好看書影響他學習。
其實在他們宿舍里,紀時的成績是最差的。
z中的住校生都是各個鄉鎮考出來的天之驕子,初中的時候,他的成績基本都是全校前十,很少產生考不過別人的無力感,但高中之后,這種感覺次數多了,他漸漸也就習慣了。
“那吃飯呢”
“你們一個星期過來一趟,給我送點飯就行了。”紀時笑嘻嘻道,“要不就給我加點零花錢,我頓頓大魚大肉。”
紀時記得,他們學校食堂的伙食相當不錯,種類還多,一份紅燒鯽魚才2塊錢,這算大葷了,帶肉的炒肉絲之類的一份1塊5,蔬菜是1塊,一頓下來5塊錢都能吃得很不錯,晚自習結束之后食堂還留一個窗口,可以買炒飯烤腸什么的,紀時經常光顧。
而且他住宿的那段時間,校園生活也不是那么無聊。